通威股份近日宣布启动“粒状硅”生产项目,计划在乐山市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二期现有厂区内实施技术改造。该项目总投资4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增1万吨/年高纯多晶硅生产线和1万吨/年粒状硅中试线,最终形成10.1万吨/年多晶硅产能。其中,粒状硅中试装置采用硅烷法生产工艺,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多晶硅是
光伏产业链的核心原材料,其生产技术路径主要包括硅烷流化床法和改良西门子法。前者生产的颗粒硅具有成本低、能耗少的优势,后者生产的棒状硅则以纯度高、稳定性强著称。通威股份此次推出的粒状硅项目,尽管在表述上与颗粒硅有所区别,但其硅烷法生产工艺与颗粒硅技术高度相似。公司表示,该项目已形成独立技术路径,核心工艺、关键参数及品质管控体系与行业其他方案存在实质差异。
通威股份在硅料领域长期以棒状硅生产为主,其子公司永祥股份的高纯晶硅产能已超过90万吨。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高纯晶硅产品平均生产成本降至4.2万元/吨以内,多个生产基地的现金成本更是低至4万元/吨以内,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此次加码粒状硅生产,被视为通威股份在技术路径多元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旨在进一步提升棒状硅的竞争优势。
目前,颗粒硅市场主要由协鑫科技主导。2023年底,协鑫科技宣布全面转型颗粒硅生产,旗下四大生产基地总产能达42万吨。协鑫科技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突出,2024年四季度颗粒硅现金成本降至28.17元/公斤,展现出显著的成本优势。然而,颗粒硅的市场份额仍相对较小。根据中国
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底,颗粒硅和棒状硅的市场占比分别为17.3%和82.7%。
分析人士指出,颗粒硅作为新兴技术,符合节能减排趋势,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其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然而,棒状硅凭借其高纯度和稳定性,仍将在高端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通威股份此次布局粒状硅生产,不仅有助于丰富产品线,还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光伏行业当前仍处于周期底部,多晶硅企业面临严苛的降本压力。价格方面,多晶硅价格在春节前小幅上涨后,近期已连续多周企稳。在此背景下,通威股份通过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进一步巩固其在硅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总的来说,通威股份加码粒状硅生产,标志着多晶硅技术路径竞争进入新阶段。随着行业对降本增效的需求日益迫切,技术路径的多元化和创新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未来,颗粒硅与棒状硅的技术路线之争,或将在推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