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到773.6万辆,同比增长36.2%。然而,这一快速增长的背后,却是锂、钴、镍等关键有色金属资源的严重依赖。数据显示,我国锂、镍、钴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85%和97%,资源供应面临较大风险。在此背景下,提升有色金属回收水平,已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锂、钴、镍是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
正极材料中。然而,这些资源的全球储量有限,且开采难度大。以锂为例,我国锂矿储量仅占全球的6.3%,且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等开采条件恶劣的地区。镍和钴的储量同样不容乐观,分别占全球的4.4%和2.0%。与此同时,我国对这些资源的进口依赖度极高,锂资源主要依赖澳大利亚和南美三国,
镍资源依赖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
钴资源则高度依赖刚果(金)。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全球对锂、镍、钴的需求量将分别增长43倍、41倍和21倍。基于我国产业发展情况,到2025年,我国对这三类金属的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30万吨、200万吨和15万吨。在资源供应紧张和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下,提升有色金属回收水平,已成为缓解资源短缺、保障产业链稳定的关键举措。
目前,我国在锂、钴、镍等有色金属回收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回收技术有待提升。
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是当前主流的回收方法,但存在能源消耗大、化学试剂成本高、环境污染等问题。此外,直接回收电极材料用于新电池制造的技术尚不成熟,电池种类和结构的多样性也增加了回收的复杂性。
其次,回收体系不完善。我国废旧电池回收网络覆盖不均,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农村和中小城市回收渠道不畅。同时,缺乏全国性的电池追踪和回收信息平台,导致废旧电池的流向难以追踪,大量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回收。
最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回收的政策,但激励措施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和购买阶段,对回收环节的支持仍显不足。以锂金属回收为例,每吨
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成本约8500元,而再生材料售价仅为8100元,回收企业面临亏损风险,积极性不高。
为应对上述挑战,需从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政策引导三方面发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加大对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支持,重点突破高值化回收、清洁生产、降成本等关键技术。鼓励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在体系完善方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回收渠道,构建跨区域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制定并实施全国统一的回收标准和规范,确保回收过程的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建立全国性的废旧电池回收网络,拓展回收服务网点,保障稳定的废旧电池来源。
在政策引导方面,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废旧电池回收。推动实施回收企业向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政策,畅通增值税抵扣链条,赋予资源回收企业规范合法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
提升有色金属回收水平,不仅是缓解资源短缺、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稳定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政策引导,我国有望在有色金属回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