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菲律宾参议院领导人透露,该国国会可能最早于6月通过一项旨在禁止原矿出口的法案。该法案拟设定五年过渡期,允许矿业公司建设加工厂,以期推动下游采矿业的发展,其模式类似于印尼之前禁止镍矿原矿出口的做法。然而,菲律宾在复制印尼成功经验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菲律宾经济高度依赖镍矿原矿出口,占矿业总产值的60%以上。若仓促实施禁令,将导致大量矿业岗位流失和财政收入锐减。目前,菲律宾仅规划建设了3座小型冶炼厂,远不能满足现有出口量的需求。相比之下,印尼在禁令实施前已具备较成熟的镍矿加工产业链。
菲律宾的法律体系高度分散,地方政府对矿产开发拥有实际控制权,导致政策多变。此外,利益集团通过政治献金和游说深度介入立法过程,进一步增加了政策实施的难度。而印尼则通过中央集权立法和国有矿业公司整合资源,削弱了私人资本对政策的干扰。
在基础设施和资源禀赋方面,菲律宾也面临诸多挑战。电力供应不稳定、工业电价高昂、矿区公路覆盖率低等问题限制了矿业的发展。同时,菲律宾镍矿储量有限,且多为低品位褐铁矿,冶炼成本高昂。相比之下,印尼拥有丰富的镍矿储量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因素也对菲律宾的禁止原矿出口计划构成制约。当前镍价低迷,中国已通过投资印尼产业园减少对菲律宾镍矿的依赖。而菲律宾试图通过“菲供矿、美融资、日韩技术”的三边合作模式共建镍产业链,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最后,菲律宾政策的连贯性和执行力也备受质疑。过往的禁止原矿出口法案缺乏实施细则,不具备可操作性。同时,环保法规执行松散,削弱了禁止原矿出口政策的道德正当性。
综上所述,菲律宾禁止原矿出口计划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