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有色技术网
推广

位置:中冶有色 >

> 新闻资讯

> 河北省首个光伏治沙试点落地围场,探索生态与能源融合发展新路径

河北省首个光伏治沙试点落地围场,探索生态与能源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5-02-17 11:51:11 来源: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
253        0
简介:近日,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批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光伏治沙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支持围场建设全省首个光伏治沙试点项目。该项目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投资4790万元,完成200兆瓦光伏装机,治沙面积2.4万亩,实现光伏年发电量3.5亿千瓦时。项目将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系统化开发模式,推动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的有机结合,助力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生态治理的双重背景下,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迎来了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项目——光伏治沙试点示范项目。2025年2月,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与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批复了该项目的实施方案,标志着全省首个光伏治沙试点正式落地围场。

围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风沙侵袭京津冀地区的主要通道,承担着筑牢京津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作为三北六期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的主战场,围场在防沙治沙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次光伏治沙试点项目的实施,不仅是对生态治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尝试。

项目规划与目标

围场光伏治沙试点项目覆盖7个乡镇(场),19个行政村,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建设。项目总投资4790万元,拟完成光伏装机200兆瓦,治沙面积2.4万亩,预计实现光伏年发电量3.5亿千瓦时,年产值1300万元。项目借鉴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经验,将新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探索“原地治沙与异地治沙相结合”“企业投资与中央投资相结合”“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相结合”的系统化开发模式。

创新模式与实施路径

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系统化开发模式。光伏支架最低点高于地面2.5米,桩基列间距大于4米,行间距大于6.5米,保障草原生产经营、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等大型机械作业的需要。这种模式不仅不实际压占草原,不破坏原有植被,不改变地表形态,还能有效改善因粗放式放牧造成的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问题。

此外,项目还计划通过“草光互补”“林光互补”模式,推动灌木加工、牧草加工、中草药加工等产业发展,助力当地农民增收。参建企业将投资2890万元,用于提高生态修复措施的建设标准,开展沙化土地治理,确保项目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项目意义与未来展望

围场光伏治沙试点项目的实施,不仅是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也是对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融合发展路径的积极探索。通过光伏治沙,围场将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风沙对京津冀地区的侵袭,同时推动新能源开发,助力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

未来,围场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组织实施、企业参与的原则,推动光伏治沙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这一项目的示范效应,河北省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光伏治沙模式,为全国生态治理和新能源开发提供宝贵经验。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光伏治沙试点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全省在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融合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创新模式,不仅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还推动了新能源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围场光伏治沙项目的实施,为全国生态治理和新能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示范,助力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标签:
光伏 光伏企业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