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image/20220705/82a6cc8cbc53e812d7bae50e88f9574f.jpg)
受2.64万亿元退税减税及疫情冲击等影响,今年不少地方财政收入罕见出现下滑,而刚性支出不减,收支矛盾有所加大,这超出一些地方年初预期。多地财政收入下滑意味着什么?
近期各省市密集调整预算,这属于常规动作,主要是依法增加举借债务等。不过包括重庆等地有些新动作,为了应对退税减税等带来的收支缺口,采取了包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等,来弥补收入缺口,支持民生等重大领域。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约4.62万亿元,同比下降8.9%。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约2.05万亿元,同比下降27.6%。
为了弥补地方财政减收,中央财政今年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规模逼近10万亿元,创近些年新高。全年退税减税降费中大部分减收,实际由中央财政承担。但由于民生、债务、疫情防控等刚性支出不减,不少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有所加大。
事实上,自从2014年以来财政收入进入中低速增长后,地方政府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力度逐年加大,相应的腾挪财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缓解财政收支矛盾需要多措并举,其中首要是稳定经济基本盘,经济增长才能保证收入增长。
有专家建言,下半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可以考虑增加财政赤字或者发行特别国债形式,来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
而罗志恒认为,下一步增量财政政策的可能有三个选项,一是增发特别国债;二是上调赤字率;三是提前下发2023年专项债额度,在四季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