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2月7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大地提出:能源系统向电力转型,特别是终端能源的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最佳途径。这个观点强调了电力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为大家指明了转型的方向。
周大地还强调,新能源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已经得到验证。现在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光风发电快速发展,同时克服现有电力系统难以消纳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储能技术,让光电和风电变得更加稳定和可调度,减少对火电的依赖。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国家碳中和科技委员会成员傅成玉,在论坛上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中国庞大的电力系统应该在增量上完全不依赖化石能源,并且逐步取代火电存量。这不仅是中国低碳转型的关键,也为全球提供了新型电力体系的解决方案。
傅成玉还强调了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有效工具。他提倡我们需要有全新的思维,建设新型工业体系,实行新的产业布局和战略规划,以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要求。
徐明教授介绍了碳足迹的概念,即产品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所有温室气体总和。他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碳足迹管理,并且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碳足迹管理是对现有“双碳政策”的重要补充,对企业的“算”“减”“报”三方面工作至关重要。
徐锭明在论坛上强调了建立科学储能体系的重要性,他认为这将支撑中国的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并完成“双碳”目标。这表明储能技术在实现绿色低碳经济中扮演着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