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发布消息称,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查工作,地质人员首次在青藏高原北缘发现了一座大型碳酸岩型铌矿资源。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宣传该发现,中文核心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于2024年第1期刊发了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专家团队所著的《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专辑,该专辑共收录了11篇论文,系统论述了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成果。
这些论文详细介绍了勘探团队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的调查和研究过程,以及他们对碳酸岩型铌矿床的成因、矿化特征、地质特点等方面展开的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碳酸岩型铌矿床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和经济价值。
据介绍,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工作取得的成果,是青海省地矿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具体实践,也是王秉璋、王涛、李五福等专家在潘彤工作室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该局“强基础、理思路、重成果、出人才”的工作思路,走出的一条切合行业需要的“产学研用”发展新模式。
王秉璋等专家经多年潜心研究和广泛考察调研,于2021年提出大格勒地区是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矿重要找矿靶区,认为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稀有金属铌矿的找矿潜力巨大。同年8月,他们发现了青海首例岩石界的“大熊猫”——火成碳酸岩,9月经实验室分析确定了高品位的铌矿体。这一重大发现大大拓展了青藏高原稀有金属矿的找矿空间。2024年初,在青海省级财政资金的资助下,该地区获得稀有金属铌矿推断资源量超过10万吨,有望成为一个新的、优质的稀有稀土矿产基地。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的研究人员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新发现了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共生的铌—稀土矿,即大格勒铌矿床。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显示出巨大的矿产资源开发前景。
据了解,铌和稀土矿床在全世界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其中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相关的矿床是铌与稀土资源最重要的来源。目前,我国还没有可供规模开发利用的铌—稀土矿山。研究人员介绍,此次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新发现的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共生的铌—稀土矿,为开展相关杂岩体成因以及成矿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机遇,这些研究也将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提供科学指引。
大格勒铌矿床是我国在青藏高原北缘首次发现的大型碳酸岩型铌矿资源,初步研究显示,其粒径和赋存形式明显优于白云鄂博等国内主要铌矿床。大格勒铌矿床的发现,不仅极大地扩展了我国潜在铌资源区及勘查范围,还可为突破我国现有铌资源“提取难、利用难”瓶颈提供契机。
据悉,碳酸岩型铌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床类型,铌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广泛应用于钢铁、电子、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因此,这一发现对于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