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资源保障能力、降低能源消耗水平、拓宽下游应用领域,是铜产业最为关心的话题。怎样兼顾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提质升级?在近日召开的2023年铜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大会上,这些问题有了答案——“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我国是全球的铜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国内铜矿资源自给率仅为20%左右。”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重金属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韩知为指出。
据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2),截至2021年底,中国铜金属保有储量约3494.79万吨,仅约占全球的3.97%。“这导致了我国铜原料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近三年铜矿进口量逐年攀升。”海关总署风险管理司原一级巡视员王延春表示。
如何解决资源自给率低与消耗量大的矛盾呢?
将废铜熔旧铸新,可行吗?“铜具有100%可回收性。”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区总裁周胜说。他指出,与铜的开采(初级生产)相比,铜的回收(二次生产)可节约85%的能源,1900年以来被开采的铜中,有2/3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再生铜是铜资源的有效补充。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标准,为再生铜产业护航。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要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等强调到2025年再生铜产量达到400万吨。
“标准化日益成为全球都关注的战略问题。”韩知为这样强调。在会上,她进行了再生铜原料系列标准解读。她指出,修订的标准增加了“回收铜原料”的术语和定义,并强调再生原料区别于回收料,即经过预处理加工,再生料是可以直接利用的高品质回收料。“原料分类更加直观、简洁,满足行业对高品质再生铜原料的生产需求。”韩知为如是说。
电商平台、科技企业也积极助力再生铜产业发展。如阿里集团的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在线交易平台系统、青岛新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之供应链金融平台、杭州天眼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的再生博士等,对再生金属产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交易、信用价值、金融融资、废铜监测等方面都提供了数字化支撑。
在政策利好、标准引领、科技助力下,“原生铜+再生铜”协同发展的格局正逐步实现。
技术赋能:不断降低能源消耗水平
近年来,随着冶炼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氧气底吹连续炼铜技术、高效低碳固态铜料精炼(NGL)工艺和成套装备技术、竖炉、电感应联合精炼-水平连铸空心铸坯生产工艺,以及大卷重软态散线铜管短流程自动生产等新技术不断应用,铜产业的能耗水平持续下降。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王健介绍,2022年精炼铜回收率99.58%,铜冶炼综合能耗205kg标煤/吨,同比下降4.65%;铜冶炼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产能约占45%。
提升技术,是相关企业和研究人员一直追求的目标。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创的新型铜冶炼技术——中金岭南两段短流程炼铜工艺(以下简称“中金法”)为促进低碳节能提供了中国智慧。
山东中金岭南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冬根指出,相比传统的铜冶炼工艺至少有两次热料转移,“中金法”只有一次,可以减少一次热量损失;“中金法”采取导锍管转移热料,比行车吊包方式散热少,且导锍管依靠重力转移热料,不需要动力费用;传统吹炼炉和精炼炉需打开炉门接收来料,炉内热量溢出损失,“中金法”无铜水套,热量损失小;传统导锍管依靠天然气保温,“中金法”则能自热保温。
正如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专家王中奎所言,铜是最古老的金属,也是最现代的金属。在新时代下,各行业要想实现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都离不开铜。
会上,多名专家和代表均提及,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对铜需求呈增长态势。王中奎指出,新能源产业发展会带动铜需求,“双碳”相关领域是未来国内铜消费的亮点和主要增长点。
据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工程师吴金龙介绍,传统燃油汽车的单车用铜量约为 17kg,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铜量78.4kg,平均耗铜是传统燃油车的4倍以上,增量来源于电动机、锂电池、线缆以及充电桩。他还提出,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及渗透率不断提升,预计2025年我国电动汽车铜材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44亿元。
做大做强对新能源产业的铜供应,需要先进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山东合盛铜业有限公司的铜箔项目是国家鼓励扶持的新能源材料建设项目。在生产过程中,该企业摸索出一套现有成熟生产工艺与自主研发工艺相结合的新路子,并规划建设规模为年产5万吨新能源高性能电子铜箔,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提供高科技含量的负极专用铜箔,有力地推动了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当然,在这条“绿色赛道”上,铜产业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如何合理规划再生铜产业布局?如何进一步提升铜冶炼技术?如何处理好“双碳”背景下新需求的增长与用铜密度较高的传统需求衰退的情况?铜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