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在新能源电池领域迎来里程碑进展!记者从重庆超威镁
储能研究院获悉,由该院主导研发的镁离子电池项目已顺利完成实验室验证,预计今年底将推出首批样品,2025年启动中试产线建设,最快明年下半年可实现小批量试生产。这意味着我国在下一代高安全、低成本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研究院总经理柏争鸣透露,团队已累计投入3000万元用于材料体系研发,成功实现从实验室扣式电池到Ah级软包电池的技术跨越。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国际镁学会主席、全球镁电池研发领军者)团队及超威集团的制造优势,研究院计划2025年推进正
负极材料量产、公斤级
电解液合成及复合
隔膜工艺优化,并与国内最大电解液厂商达成战略合作,目标2027年实现100MWh规模化量产,首期产能规划达100MWh,并推出首款电动两轮车/三轮车/电摩用镁电池样品。
研发人员对镁电池正极、负极和电解液关键材料进行实验。两江协同创新区供图
镁离子电池凭借其优异的性能特点,有望解决当前新能源领域的多项技术难题:
高安全性:完全杜绝了枝晶生长问题,避免电池起火风险
超长寿命:设计使用寿命可达20年
宽温适应性:在-30℃至60℃环境均能稳定工作
高能量密度:特别适合大规模储能应用
"我们将首先依托集团成熟的销售网络,快速占领电动两轮车和三轮车市场。"研究院总经理柏争鸣表示,"同时积极布局储能、电动汽车等万亿级市场。"据预测,到2025年,国内高安全电池市场需求缺口将超过50GWh;低速电动车、3C及户外设备等领域对高性价比电池的年需求增速持续保持在30%以上。
据了解,超威镁储能研究院已联合多家上游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正与下游头部新能源车企及大型储能企业推进合作意向,基本构建了从原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链。
在科研实力方面,该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镁学会主席潘复生(全球镁电池研发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团队汇集了50多位教授级科研人员及300余名硕士、博士人才,曾荣获全球镁行业唯一的“未来技术奖”,并主导制定16项国家级行业标准。
在产业化方面,
依托超威集团强大的渠道网络(覆盖全国421家核心分销商和2万多家终端销售网点)及成熟的锂电池、钠电池生产线,可迅速实现市场推广和产能切换。此外,研究院与重庆大学国家级实验室深度协同,有效降低研发成本,预计到2027年实现规模化量产后,镁离子电池综合成本有望再降40%。
目前,研究院已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闭环,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商业化进程稳步推进。随着样品年内面世,这项“重庆智造”技术或将成为中国
新能源产业换道超车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