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地矿集团位于大东沟的金矿勘探项目顺利通过省自然资源厅的矿产资源储备审查和申请。备案结果表明,矿山提交的金属量达到1,444.49吨。这个重要成果标志着辽宁省在“十四五”期间地质找矿与增储上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对提升全省金矿资源储量排名有着关键的意义。
据辽宁地矿集团相关负责人9月24日介绍,大东沟金矿是我国首个单体规模达到千吨级的特大型金矿。该发现将使我省金矿资源量实现跨越式增长,预计从全国第19位大幅跃升至第2位,成为我省矿业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大东沟金矿的发现历程曲折而漫长,前后历时超过40年。早在1983年,地矿集团下属的辽宁省第五地质大队就在该区域开展金矿初查,通过地质填图、槽探和少量钻探,首次发现金矿线索,当时圈出5条金矿体,估算金金属量仅为21.22公斤。
在1989至1990年间,地质队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运用物化探、槽探和钻探等手段,共圈出109条金矿带,但当时估算的金属量仍只有207.79公斤。由于规模有限、品位不高,该项目在当时被认为工业价值不大而被暂时搁置。
转机出现在2009年,大东沟金矿被确立为省本级地质勘查项目。技术人员采用新思路重新评估,将主攻方向调整为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认识到地表多条含金蚀变岩带可能同属一个大型构造带,提出了寻找超大型低品位金矿的新前景。
2019年,地矿集团深入开展科研攻关,完成《大东沟地区低品位赋存特征及成因研究》报告,系统分析了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特征,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为后续勘查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024年,该项目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重点项目。在院士专家的指导下,科学确定了边界品位,优化了矿体圈定方法,创新实施“普详勘一体化”的勘查模式,组织18家单位开展“大会战”,高峰期间现场同时运行45台钻机,有上千的工作人员参与。
在15个月的勘查期内,地矿集团自筹资金大概有2亿元,完成了钻孔219个,机械岩心钻探进尺达13.67万米,化验样品近10万个,创造了国内金矿勘查“短周期、高质量”的新纪录,高效完成了勘查任务。
总结来说,大东沟金矿的发现历程堪称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典范。从1983年首次发现找矿线索到2024年完成全面勘探,历经40余年不懈努力,最终提交1444.49吨金金属量,成为我国首个单体千吨级金矿。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地质工作者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更展现了技术创新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关键作用。该项目成功实现了对低品位、大规模金矿的高效勘查,为我国金矿资源勘查开发树立了新标杆,对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