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盘水市水城区
铝及
铝加工产业园,一辆辆抬包车正运送着960℃的高温液态铝水,像一场工业接力赛,直接将铝水输送到隔壁企业的生产线上。在这里,铝水无需冷却凝固,即刻进入下游加工环节——这种创新的“液态直供”模式,不仅省去了传统
铝锭的铸造、运输和重熔环节,更催生了“隔墙效应”,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无缝协作,真正做到了“原料零库存”。
从铝锭长途运输到“热铝水直供”,产业链效率倍增
作为园区的“链主”企业,六盘水双元铝业通过液态铝水直供模式,将55家上下游企业紧密串联,使
电解铝100%就地转化增值。“过去我们的铝水要铸成铝锭,千里迢迢运到广东,再重新熔炼加工。现在,铝水一出炉就能直接供应给隔壁企业,省去了中间所有冗余环节。”双元铝业董事长赵庆林介绍。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为下游企业大幅降低成本。
贵州莹月帆科技集团董事长何显平算了一笔账:相比从广东采购铝锭,直接用园区内的液态铝水生产,每吨可节省300元。按该企业年产25万吨计算,一年可降本7500万元。“2024年我们的营收已达28.8亿元,并计划在两年内突破50亿元。”何显平表示。
水城区依托贵州丰富的
铝土矿资源(全国储量第三),以电解铝为核心,延伸出
铝棒、铝板、铝线材及精深加工产业链。目前,园区已吸引20家广东企业落户,形成“贵州资源+广东技术+全国市场”的协同发展格局。
“我们专注于铝镁合金拉杆箱生产,之所以选择水城,就是因为这里的原材料供应稳定、成本优势明显。”贵州铭恒
新材料常务副总吴平介绍,公司年产能10万件,2024年产值预计达8000万元。
粤黔协作“双向奔赴”,百亿级铝产业集群崛起
广东是国内最大的铝加工市场之一,而贵州坐拥能源、矿产和电价优势,两地合作产生了“1+1>2”的效应。“广东产业链成熟、市场广阔,而贵州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这种互补性让合作更具竞争力。”水城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李宝强表示。
2024年,水城区铝产业集群工业产值突破130.32亿元,同比增长8.37%。而在今年1-7月,产值已达86.61亿元,增速飙升至48.87%,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未来,随着更多精深加工项目投产,这一“液态铝水经济”模式有望带动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环节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