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长江入海口,一艘搭载全球最大液氢燃料舱的超大型乙烷运输船正缓缓驶离码头。这艘船的燃料舱采用超耐低温镍钢合金打造,其核心材料由江苏本土企业自主研发,标志着江苏造船业正从“钢铁巨人”向“绿色金属智造者”蜕变。
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船舶出口额达1042.2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清洁能源船舶贡献70%的增量。在这场全球航运业的“脱碳竞赛”中,江苏不仅以造船规模领跑,更通过有色金属技术的颠覆性创新,重构船舶制造的底层逻辑。
轻量化革命:铝材重塑船舶骨骼。“每减轻1吨船体重量,燃油消耗可降低2%。”这是华东某国际船企工程师的共识。在江苏造船厂内,高强度铝合金正替代传统钢材,成为船体结构的主流选择。例如,某5650DWT自卸水泥运输船采用镁合金框架与碳纤维甲板结合,空船重量下降18%,年节省燃料成本超200万元。这种技术突破背后,是江苏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深厚积累——南通某企业研发的船用铝镁合金薄板,精度达0.3毫米,填补了国内轻量化材料空白。
铝材的应用场景已从船体拓展至舾装系统。某国际船企建造的16万吨级集装箱船,其铝合金格栅、电缆托架等部件减重30%,抗腐蚀性能提升3倍。数据显示,江苏船用铝材消费量占全国总量的35%,其中5系、6系铝合金板材在船舶结构中的渗透率已达28%。随着全球对绿色航运需求的激增,铝材正从“辅助材料”升级为“战略资源”,推动江苏造船业向轻量化、高效化跃迁。
液氢储罐:金属材料的极限挑战。当全球船东争相订购甲醇、液氨动力船时,江苏船企已悄然突破液氢储运技术的“卡脖子”难题。某头部船企交付的3.6万立方米液化乙烯气体船,其双层真空绝热舱壁采用含9%镍的低温钢,在-104℃工况下仍保持超高韧性,材料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