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自然·纳米技术》发表研究成果,其研发的环保型卤化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重要突破。该电池采用新型材料结构设计,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6.65%,较此前同类电池最高效率提升1个百分点,标志着锡基钙钛矿光伏技术迈上新台阶。
这项研究突破的关键在于材料配方的优化。研究团队采用无铅卤化锡钙钛矿(THP)作为光吸收层,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结晶过程,显著提升了载流子迁移率。相比传统含铅钙钛矿,这种新型材料不仅更加环保,还展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在光伏镀膜工艺方面,研究人员创新性地采用气相沉积技术,使薄膜均匀性和致密性得到明显改善。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光伏技术的代表,近年来发展迅速。与传统硅基电池相比,钙钛矿材料具有吸光系数高、可溶液加工等优势,且能通过调整组分实现在不同光谱区间的光吸收。此次效率突破的锡基钙钛矿电池,为解决铅毒性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为未来商业化应用扫除重要障碍。
在器件结构方面,该团队优化了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匹配,采用新型界面修饰技术,有效减少了载流子复合损失。测试数据显示,新型电池在连续光照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工作稳定性,这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研究人员表示,通过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效率还有提升空间。
全球多个研究团队正在攻关钙钛矿光伏技术。此前,日本某研究机构开发的铅基钙钛矿电池效率已突破25%,但铅毒性问题制约其商业化进程。欧洲某实验室研发的锡基钙钛矿电池效率曾达到15.6%,此次澳大利亚团队的成果实现了显著超越。业内专家认为,无铅化是钙钛矿电池走向市场的必经之路。
我国科研机构也在该领域取得系列进展。某高校团队开发的混合型钙钛矿材料已实现18%的实验室效率,另一研究所研发的柔性钙钛矿电池在弯曲测试中表现出色。这些成果共同推动着钙钛矿光伏技术向产业化迈进。
尽管效率纪录不断刷新,钙钛矿电池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挑战。包括长期稳定性验证、量产工艺开发、成本控制等问题需要解决。不过,此次效率突破表明,环保型钙钛矿电池已具备实用化潜力,未来有望与硅基电池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光伏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