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显示,2025年一季度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为8350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5.7%。其中3月份进口量仅为2906吨,同比降幅高达39.4%,延续了今年以来多晶硅进口持续走低的趋势。
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
光伏产业链上游原料供应格局正在发生显著转变。业内人士分析,进口量持续下滑主要源于国内多晶硅产能的快速释放。近年来,随着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龙头企业新建产能陆续投产,国内多晶硅自给率已提升至90%以上,对进口原料的依赖度大幅降低。
从市场供需来看,当前国内多晶硅价格维持在相对低位,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优势不再。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的持续提升,也进一步削弱了进口多晶硅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N型硅片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产高纯多晶硅更受下游厂商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进口多晶硅主要来自德国、韩国等传统生产国。这些地区的企业正面临能源成本上涨、环保要求趋严等多重压力,产能扩张受限。反观国内企业,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规模优势,生产成本持续优化,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技术路线方面,当前
光伏行业正加速向N型技术转型。这一趋势对多晶硅纯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国内头部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已能够稳定供应适用于N型电池的高纯硅料。这也促使下游硅片企业更多采用国产原料,进一步挤压了进口产品的市场空间。
行业专家指出,多晶硅进口量的持续下降,标志着我国光伏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新建产能的继续释放,国内多晶硅供应将更加充裕,进口量或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这一变化不仅有利于降低光伏制造企业的原料成本,也将增强我国在全球光伏产业中的话语权。
从长远来看,多晶硅进口格局的变化还将影响全球光伏供应链布局。国内企业需要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同时,如何平衡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避免行业出现阶段性过剩,也将成为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