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储能技术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的关键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用户端,储能还有更多的潜在市场机遇有待挖掘。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期间,欣旺达储能的移动储能车从广东惠州跋涉5000+公里亮相北京,展示了其在移动储能领域的创新成果,掀起储能应用的新浪潮。
当前,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发展和电力系统的重要调节资源,在全球掀起建设浪潮。但部分行业仍在使用柴油发电机提供电力,这种既不经济又不环保的方式,完全可以通过“移动”储能技术替代。作为全产业链一体化储能解决方案服务商,欣旺达储能在关注储能宏观的应用场景之外,更关注到了这些“边缘地带”电力用户面临的种种痛点,因而面向全球首次发布了欣纪元2000系列10米级2MWh液冷一体式移动储能车。
欣纪元2000作为一款集
液冷储能系统、充电桩和车辆于一体的新型移动式储能产品,内置40个小型储能
电池包,车身较常规储能车缩短3.4米,灵活性大大提升,储能容量更提高到了2MWh,相当于普通家庭两年的用电量。更重要的是,它有一种“集大成者”的风范,可以应对众多移动细分场景的特殊需求。
针对矿山油田等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难点在于户外作业期间的能源供应。由于勘探施工往往地处偏远地区,通常采用柴油发电机保障大型设备和施工作业的用电需求,能耗和运维成本相对较高。而移动储能车可以突破这些分散式的用电需求,通过低谷充电、再利用车辆可移动特征在所需的地区实现放电,较柴发节省15~20%的成本,功率提升1.3倍,且噪音控制在75分贝以下,显著优化检修作业环境。
对于电网企业来说,移动储能车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它既可以满足电网检修期间不断电的专业场景需求,也可以在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大型考试期间提供保电服务,更能够在户外施工场景或某些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中作为电源提供动力。
此外,随着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充电桩建设难、充电时间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移动储能车则成了一剂良方。在电动汽车亏电抛锚急需补电之时,移动储能车可通过“桩找车”代替传统的“车找桩”,以更灵活的方式实现补电救援,缓解新能源车主充电难、排队时间久的困扰。
对于电力行业人来说,移动储能、移动电源设备并不陌生,不过以往大多数都采用
飞轮储能技术。在欣旺达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总监郭均柳看来,
锂电池移动储能车的研发背后其实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要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合理布局,同时确保具备足够的续航能力,而内部各种系统的高密度集成带来了热管理、安规设计、空间干涉及电磁兼容等复杂难题,要求实现高度协同和优化。其次,考虑到行驶中会经历颠簸、震动甚至碰撞,如何保证电池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成为一大关键,而且要在不同环境、季节下稳定运行,避免出现热失控等安全问题。此外,行业内缺乏成熟的供应链和配套技术,使得部分关键部件需要定制化开发,进而影响研发进度。此外,移动储能车这种创新型产品,涉及立项审批、生产资质获取及上路许可等多个环节,需要与多个部门协调,审批流程相对复杂,延长了项目周期。
然而,欣旺达却在短期内首个推出2MWh大容量
磷酸铁锂电池的移动储能车,兼具容量最大、充储融合、整车最短、首款液冷、和极致安全五大优势,并登上了央视财经栏目。据悉,这款产品自2月28日到4月6日已历经长达5000+公里的长途路测,途径惠州、龙岩、南昌、孝感、郑州、石家庄等20余城市,最终达到北京ESIE 2025储能展的现场。在各类复杂道路和高低温环境中,欣纪元2000充分展现了其创新设计的实用性和优越性能。
欣旺达储能发布移动储能车,不仅是对用户侧储能需求变化的积极响应,也是基于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推动储能产业向更智能化、多场景化发展。欣纪元2000凭借其“大容量、高功率、首款液冷”等首创功能,开创并引领移动储能新时代。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移动储能车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全球碳达峰和
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期间,欣旺达储能的移动储能车从广东惠州跋涉5000+公里亮相北京,展示了其在移动储能领域的创新成果。这款移动储能车不仅具备高能量密度和灵活性,还能满足矿山油田、电网企业、新能源汽车等多种场景的用电需求,推动储能技术向智能化、多场景化发展。欣纪元2000凭借其创新设计和实用性能,开创并引领移动储能新时代,为全球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