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风电与光伏装机容量的规模超越煤电,并且成本不断降低,可再生能源占比的迅速提升却遭遇了“出力随机性”这一固有缺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先生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着弃风弃光现象与电力供应紧张并存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能够有效平衡长时间能量波动的储能技术。长时储能技术,即在额定功率下能够持续放电超过4小时的技术,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需在发电侧、电网侧及用户侧进行全面规划与布局。
赵天寿先生强调,长时储能技术在发电侧能够确保风电与光伏并网的稳定性,避免因天气因素导致的供电中断;同时,对于煤电的深度调峰以及核电参与负荷调节而言,长时储能技术同样至关重要。在电网侧,其核心功能在于削峰填谷,提升跨区域输电通道的利用效率。在用户侧,鉴于工商业电价在低谷时段的连续性且时长超过4小时,长时储能技术可通过峰谷套利的方式有效降低用电成本。
在众多长时储能技术路线中,赵天寿先生认为液流电池凭借其本征安全性、时长灵活性以及长寿命等优势,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液流电池以水系电解液作为能量载体,通过液态活性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能量的储存与释放。其功率与容量的解耦设计,使得电堆决定功率,而电解液的储量则决定容量。这一特性赋予了液流电池三大显著优势:本征安全、时长灵活以及循环寿命长。然而,成本问题一直是制约液流电池大规模推广的关键因素。赵天寿先生指出,为了降低成本,需要从提升电堆电流密度和优化电解液利用率两个方面着手。
通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电堆电流密度可以接近传统设计的两倍,目前国内产品级电堆的最高水平已达到400mA/cm²,从而有效减少了电堆材料的用量并降低了成本。同时,通过设计更为高效的流道结构,电解液的利用率可以提高至80%以上,进一步降低了成本。随着液流电池产能的持续扩大,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日益紧密,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液流电池的成本有望实现大幅下降,成为理想的长时储能技术之一。
为推动长时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赵天寿先生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攻克电解液利用率、电堆电流密度等关键技术难题;二是完善产业链布局,借助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促进长时储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与市场机制,建议政府出台针对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的扶持政策,加速其商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