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龙湾区循环经济产业迎来新进展。温州青锋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申报的含铜炉渣回收再利用项目,已于4月3日正式进入环境影响评价公示阶段。该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当地在有色金属废料高效回收领域的技术空白。
根据公示信息,该项目采用"石磨破碎-球磨细碎-摇床分选"的物理分选工艺路线。这种
湿法冶金技术能够有效分离炉渣中的铜金属,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项目设计年处理能力3733吨,经处理后铜金属回收率可达85%以上,回收的
铜精矿可直接供给下游冶炼企业作为原料使用。
项目选址颇具特色,充分利用了龙湾区闲置的工业厂房资源。通过租赁现有厂房进行改造,不仅缩短了建设周期,还避免了新建厂房带来的土地资源消耗。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为同类再生资源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环保措施方面,项目配套建设了完善的污染防治设施。针对湿法分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企业将采用三级沉淀处理工艺,确保达标排放。对于分选尾渣,计划通过添加固化剂进行稳定化处理,使其达到一般工业
固废填埋标准。此外,生产车间将全封闭运行,并配备布袋除尘系统,有效控制粉尘污染。
行业专家指出,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含铜废料约200万吨,但回收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随着电子制造、五金加工等产业的集聚发展,含铜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持续增长。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完善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采用了灵活的生产组织方式。实行8小时单班工作制,年工作日300天,这种安排既保证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人工成本。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创造50个就业岗位,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龙湾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落地符合当地发展绿色制造产业的规划方向。近年来,龙湾区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区域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实践案例。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新环保标准的实施和碳减排要求的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正迎来发展机遇期。温州青锋此时布局含铜炉渣回收项目,既顺应了政策导向,也把握了市场先机。项目投产后,不仅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
据悉,该项目环评公示期结束后,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由于不涉及土建工程,预计年内即可建成投产。届时,温州地区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将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