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年出口量突破200万辆,同比增长12%,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国。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化布局上迈入了新的阶段。然而,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出海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进程已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迈向技术引领和生态共建的新阶段。2025年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达到74.07亿美元,同比增长5.62%,其中纯电乘用车均价达到16,487美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输出的深化。例如,岚图汽车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将电池管理、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与本地供应链融合;比亚迪通过“技术+生态”模式,在泰国罗勇府投资建厂并带动5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构建了从技术到制造再到服务的全链条。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当地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也使中国品牌在泰国市场的份额迅速提升。
此外,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布局也在不断升级。从早期的整车出口(1.0模式)到本地化生产(2.0模式),再到合资品牌合作(3.0模式),如今已进入4.0生态共建模式。例如,吉利向马来西亚宝腾输出技术标准与供应链体系,助其销量增长超130%;长城汽车在泰国推动从电池生产到充电网络的全产业链布局,赋能当地产业升级。
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势头强劲,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如欧盟的反补贴调查、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对中国车企的成本控制与合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24年上半年,受欧盟调查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出口量一度环比骤降35%。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车企纷纷采取本地化生产策略。例如,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工厂,预计2025年底投产,年产能15万辆;吉利在西班牙布局工厂,覆盖欧盟及周边市场。这种“以攻为守”的策略不仅规避了关税,还赢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数据跨境合规也是中国车企面临的重要问题。各国数据安全监管差异显著,建立“安全可控、互信共治”的跨境数据流动机制已迫在眉睫。为此,车企一方面加强本地化数据中心建设,确保符合欧盟GDPR等法规;另一方面推动国际标准互认,例如与东盟共建数据跨境流动框架,将认证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9个月。
除了技术和合规问题,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的认知和文化适配也存在短板。车企正在从单纯的营销转向文化渗透,以提升品牌影响力。例如,比亚迪通过与欧洲200余家经销商合作构建服务网络,提升用户体验。此外,中国车企还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如长安汽车发布全场景智驾方案,计划2027年量产固态电池。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意义重大,车企正从全球化的参与者逐渐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尽管出海之路充满挑战,但通过技术输出、生态共建、本地化生产以及数据合规等多方面的努力,中国车企正在逐步克服困难,推动全球化进程。出海不仅是短期的市场行为,更是长期的开放创新战略,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