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于成都市隆重举行的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先生,向红星新闻媒体的记者郑重展示了全球首款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该电池具备本征安全特性。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成就,不仅荣列当日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之中,更在成都这座城市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至产业化应用的质的飞跃,标志着储能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与进展。
一、技术革新与独特优势
(一)技术核心原理与卓越性能
该技术通过开创性的“固液分离”设计模式,实现了未注液电芯与组柜系统的有效分离,从而确保了从生产、运输、应用到回收的全流程本征安全。相较于传统储能电池如同封闭罐头的构造,此款电池犹如一个可呼吸的生命体,展现出全新的活力。其电池壳体内置管道,与外部安全系统实时协同运作,加之多孔超厚电极结构的运用,成功攻克了大容量长时储能领域的安全难题。
(二)研发之路与艰辛历程
该技术的研究始于2010年,在北京的实验室中萌芽,历经长达13年的技术攻坚与不懈努力,最终在成都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实现了产业化落地。其中,2019年成为了该技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彼时,陈永翀所长承担了成都市储能产业规划的重大课题,深刻洞察到成都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成都不仅是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中“胡焕庸线”的关键节点,更拥有“进退自如”的地理区位优势,向西可辐射西北地区新能源应用市场,向东则可与川渝产业基地紧密相连。
二、产业化应用与示范推广
(三)产业布局与示范生产线建设
2023年,陈永翀所长率领北京团队整体迁移至成都,并创立了好风光储能技术(成都)有限公司。公司在武侯工业园内成功建设了全球首条100MWh的示范生产线,并于2024年7月顺利完成首批电池产品的试生产。这些产品已通过外部强制短路、内部短路等本征安全测试,目前正同步推进储能电站的示范应用与商业推广工作。
(四)“1+N+M”产业布局的深远规划
陈永翀团队精心布局了“1+N+M”的产业发展模式,即“以成都总部基地为核心负责研发制造,在周边优选N个电芯部件制造基地,同时在全国及海外地区布局M个园区建设组柜系统集成应用基地”。这种“成都智造+全球应用”的发展模式,已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与赞誉。公司已与韩国、中东等地区的合作伙伴就海外电池组柜系统生产线的建设达成了合作意向,成为目前唯一进入市场应用的中国原创储能电池技术。
三、未来发展蓝图与产业拓展
(五)扩大示范应用与深化产业布局
随着意向订单的逐步交付,团队正着手进行新一轮的产业布局。2025年的工作重点是扩大本征安全电池储能系统的示范应用范围,但要实现大规模制造,还需依托更大规模的产业园区提供有力支撑。陈永翀所长表示,目前正与多个产业园区进行积极接洽,计划在成都及周边地区建设升级版的商业生产线。
(六)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从2019年为成都进行产业规划,到如今在这里实现从0到1的突破,再到实现规模产业化,成都这座城市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落地的无限潜力与广阔前景。陈永翀所长强调:“成都不仅见证了科技创新从萌芽到茁壮成长的全过程,更以其强大的实力与魅力,为全球储能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市场的不断拓展,这一创新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