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李子金矿深部勘探工作近日取得重要进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牵头的研究团队,在该矿区天子山岩体中新发现两条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含金蚀变带,为这一开采二十余年的老矿山资源接续带来新希望。
位于西秦岭成矿带的李子金矿,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之一。该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矿脉分布呈现"多、乱、散"的特点。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原有矿脉资源逐渐消耗,寻找新的接替资源成为当务之急。2024年,专业团队开始系统研究矿区深部成矿规律。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近东西向构造控矿"理论,将矿区杂乱分布的矿脉科学划分为5个矿带。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团队成功施工了一口深度达2399.85米的科研钻孔,取得预期找矿效果。最新发现的两条蚀变带(编号26、27号脉)走向近东西,向北倾斜,内部充填着多种含矿岩石。
从地质特征来看,新发现的蚀变带内广泛发育硅化蚀变岩、绢英岩等典型金矿围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黄铁矿以浸染状、细脉状等多种形式不均匀分布,这种特征与已知工业矿体具有相似性。团队负责人表示,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前期建立的控矿模式,也为下一步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
西秦岭成矿带作为我国第二大黄金资源基地,已探明金资源量超过千吨。李子金矿作为该成矿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年产黄金约1吨。此次深部找矿突破,对维持矿区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业内专家指出,老矿山深部找矿是当前地质勘探的重点方向之一。
在技术层面,研究团队采用了综合地质填图、高精度物探等多种方法。通过系统分析矿区构造特征,建立了三维成矿模型。这种科学找矿方法有效提高了勘探效率,降低了找矿风险。团队表示,将继续深化成矿规律研究,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李子金矿的开发历程反映了我国黄金工业的发展轨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开采至今,该矿区已累计产出大量黄金。此次深部找矿突破,不仅有助于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也为类似老矿区的资源接续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