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京)牵头研制的YF-75氢氧发动机在101所圆满完成第400台试车任务。这款发动机用于长征三号甲系列、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支撑了北斗全球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160余次重大发射任务。YF-75发动机的研制历程中,试验速度不断刷新纪录,从完成第1个百台试验任务用了18年6个月,到第4个百台仅用了4年2个月,创造了我国氢氧发动机单一型号生产台数、发射次数、服役时间的新纪录。
面对高密度发射任务的挑战,11所(京)YF-75发动机团队以“任务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分工模式,组建多专业联合攻关小组,倒排工期,实现设计、测试、数据分析等环节无缝衔接。通过动态调配资源、优化流程、并行推进关键节点,团队协作更加优化,确保每个环节精准可控。研制团队负责人表示,每一次试验都是对技术可靠性和团队协作的考验,通过复盘迭代和流程再造,让效率与质量同步提升。
101所通过持续推进先进试验单元的建设,开展上面级氢氧发动机试验流程再造,将发动机交接验收、传感器面板安装测试、喷管安装等一系列准备工序转移至发动机集成测试中心内完成,形成了柔性化、全流程、脉动线式的作业模式。经过努力,发动机占台时间大幅缩短,试验准备效率大幅提升,试验周期由原来的7天缩短至5天,2025年2月更是实现了“三日一试”的新突破。
在高频次试验中,11所(京)研制团队构建了“试验﹣分析﹣改进”的闭环验证体系,利用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实时追踪关键参数,结合专家会诊机制快速定位潜在风险点。通过试车数据的深度挖掘,不断更新技术状态变化,将可靠性提升至3个9以上,达到氢氧发动机领域的领先水平。高频试验不仅是重复,更是通过压力测试锤炼技术成熟度,让发动机在实战中越战越强。
101所试验团队全面贯彻落实六院关于卓越产品行动的要求,依托一体化平台和地面试验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开展全过程多媒体采集、各工序工步数据的实时记录、分析及比对,确保试验过程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持续优化的传感器技术与数据分析算法,让试车过程中对发动机各项参数的监测愈发精细,故障的诊断与排查能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