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能源转型步伐的加速推进,传统火电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近日,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宿州电厂的“火电+熔盐”储能项目主体工程已圆满竣工,此举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的熔盐储能项目正式迈入设备调试的全新阶段。该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为火电行业的转型升级开辟了一条崭新路径,更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注入了强劲动力。
熔盐储能技术,作为一种利用熔盐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实现热能存储的创新手段,宛如一个庞大的“能量蓄水池”。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火电机组正常运行期间,该系统能够抽取部分蒸汽注入熔盐储罐以蓄积能量;而在用电高峰或进行深度调峰作业时,则释放所蓄能量以满足用电需求。
此项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火电的灵活性,还显著增强了电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宿州电厂的“火电+熔盐”储能项目,采用了390℃高温与190℃低温两个熔盐储罐进行热能储存,其主要成分为三元熔盐,设计储热容量高达1000兆瓦时。项目竣工后,电厂将具备在机组满负荷状态下连续供热4小时的能力,在深度调峰至30%额定负荷时,连续供热时间可达5小时,对外供热能力达410吨/小时,较以往提升了260吨/小时。
始建于1958年的宿州电厂,至今已历经67载春秋。作为一座典型的城市热电厂,其两台装机容量为35万千瓦的火电机组承担着供电与供热的双重使命。然而,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火电机组的调峰与启停频次大幅增加,供热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
通过引入熔盐储能技术,宿州电厂成功解决了调峰与供热之间的矛盾,为这座老电厂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副总经理倪宏宁指出:“火电机组与熔盐储热技术的有机结合,破解了供热机组在常规改造中仅能‘压低谷’而无法‘顶尖峰’的难题,同时提升了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犹如为传统火电装配了一个智慧调控器。”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宿州电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更为全国火电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借鉴。据估算,项目投运后每年将消纳新能源电量约1.28亿度,相当于每年减少3.2万吨标煤的使用量,减少碳排放量约8.5万吨。
此外,该项目还能够满足当地40余家工商业企业的用热需求,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新能源发电占比持续攀升的背景下,传统火电行业正积极探索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之道。宿州电厂的“火电+熔盐”储能项目,不仅为老电厂找到了新的角色定位,更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
随着更多同类项目的落地实施,传统火电有望在新能源时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