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令人瞩目。截至2025年初,中国储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26万家,其中约30%-40%(即7万-9万家)尝试出海。这些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面临诸多挑战。
2025年1月,比亚迪斩获沙特12.5GWh订单,
宁德时代斩获19GWh阿联酋的RTC储能项目,震动了整个行业。这些订单不仅展示了中国储能企业的技术实力,也体现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截至2025年2月,中国储能企业已拿下全球75%的储能订单,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海外订单规模超150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0%。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尽管龙头企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中小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2024年,欧洲出台《电池法案》,要求2030年所有储能项目碳足迹需低于58kgCO2/kWh,这对依赖国内供应链的企业构成了新的挑战。此外,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还面临无序竞争和信任危机,部分企业甚至亏本接单,只为维持生产线运转。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商业模式的迭代。早期出海企业多采用EPC总包模式,如今正向“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升级。2024年末,比亚迪与巴西能源公司合作建设南美首条储能产线,将自动化率大幅提升。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储能企业在电池技术、系统集成和智能化管理方面处于全球前列,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整合使其产品具备显著的成本竞争力。然而,国际巨头如特斯拉、LG新能源、三星SDI等在品牌、技术和渠道方面占据优势,成为中国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此外,欧美、日韩等地的本土储能企业也在快速崛起,凭借政策支持和本地化服务,抢占市场份额。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升级的贸易壁垒,中国储能企业需要持续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同时,企业还需加强本地化运营,提升服务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通过技术创新、本土化战略和多元化布局,中国企业有望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
2025年,中国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超7万家企业尝试出海,形成了复杂的产业图景。尽管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等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中小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升级的贸易壁垒,中国储能企业需要持续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强本地化运营,提升服务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唯有持续创新者,方能在这场“全球能源重构”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