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域内,一种创新的储能技术正悄然重塑能源利用的版图。废弃的盐穴被匠心独运地转化为“超级蓄能装置”,此举不仅有效缓解了新能源消纳的瓶颈问题,更为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该技术的精髓在于“时空能量的调度与转移”——将日间盈余的电力资源妥善储存,以供夜间用电高峰之需,而这一切的奥秘皆源自新型储能技术的运用。
近期,肥城市隆重启动了660MW规模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高达28.5亿元人民币,规划占地面积为154.66亩。项目竣工后,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8.7亿千瓦时,并助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万吨。该项目引入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卓越,高达75%,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单机功率最大、系统效率最高的储能项目典范。
肥城市,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井矿盐生产基地,拥有46对盐穴资源,其地下腔体总面积超过2000万立方米。这些曾经因盐矿开采而遗留下的废弃矿洞,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新型储能技术的理想载体。2018年,在一次招商引资洽谈会上,肥城市得知中国科学院正积极寻求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的储存容器,随即提出了利用本地废弃盐穴的创意方案。
肥城市发展和改革局的杜伟先生指出:“盐穴深度介于800至1200米之间,对地面环境影响微乎其微,且成本经济、占地面积小,无疑是理想的储能场所。”尽管当时国内尚无成功先例,肥城市仍毅然邀请国内权威机构进行现场勘探,并依据超过10万条详实数据,充分论证了盐穴储气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历经多轮严格遴选,肥城市最终成功赢得了这一项目的落地权。
2021年9月,国际首套10MW规模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在肥城市成功并网发电,实现了空气动力与盐穴储能的完美联动。中储国能(山东)电力能源有限公司的殷朋先生解释道:“在储能阶段,电动机驱动压缩机将常压空气压缩至高压状态,并储存于盐穴之中。当用电需求达到高峰时,释放高压空气以驱动发电机发电,并将电力输送至电网。这一过程形象地比喻为一个超大容量的‘空气蓄能宝’,通过一充一放,即可实现对新能源发电的有效调控。”
然而,项目的推进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周边电网接口容量饱和的挑战,肥城市果断决策,实施跨区架线工程,连接至宁阳县的电网接口。该线路跨越三个行政区、五个乡镇,穿越大汶河并涉及众多基础设施,审批手续颇为复杂。在泰安市常务副市长的亲自协调与推动下,项目得以提前两个月完成倒送电任务。从10MW到300MW,再到如今的660MW,肥城市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规模持续扩大,至今已累计完成充放电循环700余次。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侯虎灿先生表示:“我们将废弃的盐穴转变为宝贵的资源,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的华丽转身。”
此外,山东省在储能技术领域不断开拓创新,飞轮储能、熔盐储热等新技术项目亦相继落地生根。截至去年年底,山东省新型储能的在运规模已达717.7万千瓦,提前且超额完成了‘十四五’规划所设定的目标。目前,山东省已实现新增用电全部由绿色电力供应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