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源转型力度显著增强
中国能源转型进程加速,原本预计于2030年乃至2035年方能出现的关键节点,现已提前到来。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过1200万辆,具体数值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销量占比亦首次突破40%,达到40.3%。此前,相关机构预测此比例将于2035年方能突破40%,但2024年便已实现,较预期提前了11年之久。自2024年7月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市场占有率始终维持在50%以上,这得益于交通用能电气化的推进、锂电池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绿色电力的迅猛增长以及绿色消费理念的广泛普及。与此同时,中国成品油消费的拐点亦提前显现。2024年,新能源汽车与LNG重卡全年共替代汽、柴油超过5000万吨,占成品油消费比重的近七分之一。全年成品油消费量为3.9亿吨,同比下降2.4%。此前,行业预测中国成品油消费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但实际情况是拐点提前了6年出现。
二、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大幅提升
能源转型的路径愈发清晰,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尚未完全实现突破。全球及中国的能源转型路径已基本明确:一是通过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S/CCUS)技术实现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发展,二是开辟风电、光伏、水能、氢能、地热能、核能及生物质能源等非化石能源领域,并配备大型储能设施以保障能源的持续稳定供应。然而,CCS/CCUS技术的全产业商业化应用尚未实现全面贯通,直接捕集二氧化碳的技术尚不成熟且成本高昂,从而限制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自2023年以来,中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正步入大规模发展的全新阶段。当前,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正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着发展方向不明确、规划运行不科学、产业发展存在隐忧、市场机制难以盈利等诸多问题。电力系统的正常供电需维持电力平衡、电量平衡及系统稳定,而当前的大型储能设施尚无法同时满足上述三项条件。
三、电气化率推进力度明显加大
各类一次能源的最终竞争焦点在于如何更便捷、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更足量地转化为“电”这一二次能源。中国能源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其中新型电力体系占据核心地位。截至2023年底,中国工业部门的电气化率已达到27.6%,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用电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2%,机场电气化率超过60%。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的预测,至2060年,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7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超过80%,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超过90%。在当前的一次能源品种中,煤炭虽仍是发电的主体能源,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效应最大;天然气同为发电的主体能源之一,但价格相对较高;风电和光伏的成本虽低,但系统成本高且稳定性较差;地热能发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目前均存在各自的短板。
四、AI发展推动用电量需求大幅增长
能源转型与AI的发展紧密相连。AI的基石是芯片、半导体产业、数据中心与算力中心,而这些均依赖于大功率、稳定的电力系统作为支撑。2023年,中国数据与算力中心的耗电量已达到1500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6%;预计至2025年,耗电量将接近5000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电力消耗的5%左右。GPT-3一次训练的耗电量高达1287兆瓦时,足以支撑3000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各行驶20万英里。GPT-4一次训练所需的电能若全部转化为热能,可将1000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加热至沸腾状态。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至2030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是2022年的3倍,主要源自人工智能的发展。当前,数据与算力中心的能耗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特别是在美国。
五、政策相对稳定为中国能源转型带来显著优势
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与美国相比,中国在新能源产业政策方面展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和连贯性。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存在较大差异,拜登政府积极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而特朗普政府则强调优先发展传统化石能源。中国在电动汽车、锂电池及新型储能电池以及光伏发电的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将继续保持甚至强化对美国的比较优势。
三个“小”动向
1. 光伏行业面临规模大但效益低的问题:以隆基绿能为例,尽管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光伏产品制造企业,但已连续五个季度出现亏损,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82亿元至88亿元。
2. 政策落实力度有待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需进一步发挥,但如何将政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仍需观察。202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但解决新能源产业的“红海竞争”问题仍需采取有力举措。
3. 新能源发电并网规模小:传统集中式能源供应系统与新能源产业的分布式供应系统如何进一步协同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发电仍难以顺利并网。现有的电网设施难以满足风电产业的需求,尤其是风电的间歇性特点与电网要求的供电稳定性之间存在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总体来看,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牵引力量之一。展望2025年,中国正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预计2025年,化石能源产量将稳步增长,新能源产量将快速增长,带动国内能源产量达到约52.6亿吨标煤,能源自给率将提升至84.7%。非化石能源将快速发展,清洁能源占比将加速提升。预计2025年,风电与光伏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突破19.5%,天然气消费占比达到9.4%,清洁能源占比将接近29%,同比大幅提高1.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