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风电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突破。在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0亿千瓦的背景下,中国累计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占全球装机容量的一半。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风电产业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也反映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方面的巨大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本世纪初,中国工程院曾预测,尽管风能和太阳能在一次能源中的贡献当时还“微不足道”,但未来必将成为“举足轻重”的能源形式。如今,这一预测正在逐步实现。2024年,中国风电产业不仅在规模上取得了巨大突破,更在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已经构建起完备的风电产业体系,风电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一批原创性、突破性技术成果集中涌现,推动了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机组不仅在规模上不断大型化,还在向深远海推进,许多机组能够适应超常规环境,甚至能在台风等极端条件下运行,极大地扩展了风能资源的利用范围。
然而,风电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风能和太阳能的波动性一直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问题。为了将波动性转变为灵活性,
储能技术的应用成为关键。杜祥琬强调,通过将风电与储能、微电网结合,可以有效提升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近年来,储能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来推动其广泛应用。
河南省兰考县的能源革命实践为风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作为能源革命示范县,兰考通过四年的努力,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对传统燃煤发电的完全替代,并进一步发展储能技术,将波动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灵活性的智慧能源。这一成功实践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可再生能源能够实现更高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展望2025年,风电产业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推动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杜祥琬指出,风电产业需要转变“以大为美”的理念,更加注重优化风电机组性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制造高性能、长度合理的叶片,并充分测试验证机组的长周期性能。通过这些措施,风电产业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2024年,中国风电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累计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不断提升。面对风能和太阳能的波动性问题,储能技术的应用成为关键。兰考县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可再生能源能够实现更高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展望2025年,风电产业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推动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