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储能技术领域,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诞生了。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团队研发的“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项目,顺利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此次评价会汇聚了众多业内权威专家,评价委员会由谢在库院士担任主任,徐春明院士、彭孝军院士共同担任副主任,充分体现了该项目在行业内的重大影响力和受重视程度。
会上,李先锋研究员全面介绍了该项目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发展历程以及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情况。他指出,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以及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效、可靠的储能技术成为关键。
全钒液流电池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储能解决方案,因其长寿命、高安全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而此次研发的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推动全钒液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随后,刘涛研究员就“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项目进行了详细汇报。他从项目研究目标、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创新点、技术先进性、知识产权情况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提到,项目团队在可焊接复合多孔离子传导膜、高导电性双极板等
关键材料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结合短流程、超薄电极等创新结构设计,成功开发出新一代70kW级高功率密度电堆。这一成果不仅使电堆的体积功率密度提高了一倍,还降低了40%的成本,大幅提升了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评价委员会专家们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详细审查了评价材料及查新报告、测试报告等相关材料,并与研发团队就相关技术问题及技术应用前景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最终,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评价。
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全钒液流电池技术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全钒液流电池作为一种大规模储能技术,对于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项目的成功研发,不仅为全钒液流电池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大连化物所李先锋研究员团队的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储能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也为全球储能技术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未来,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有望在能源存储、电网调峰、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能源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大连化物所李先锋研究员团队研发的“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通过关键材料技术突破及创新结构设计,开发出新一代70kW级高功率密度电堆,显著提升了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这一成果为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以及全球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展现了我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和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