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矿
采矿
选矿
通用
火法冶金
湿法冶金
电冶金
真空冶金
功能材料
复合材料
新能源材料
合金材料
材料加工
废水处理
大气治理
固/危废处置
土壤修复
物理检测
化学分析
力学检测
无损检测
失效分析
环境检测
综合
芦露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 200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2010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同年在苏州纳米所国际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调职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副研究员,2014年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化学院工作至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专项资金等科研项目,并与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富士康中心,中科院化学所等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研究任务。
胡国静 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致力于碳素及金属材料高温防氧化技术、芯片超高纯金属靶材、新型电化学钛冶金、钛金属部件粉末冶金制备技术等多项技术研发,授权12项发明专利,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预焙阳极防氧化功能陶瓷涂层和芯片制造用超高纯金属靶材相关技术指标全面超过欧美同类产品,处于领先水平,并进入产业化阶段。
李昱,工学博士。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教育经历: 1995-1999 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 1999-2002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2002-2005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苏林,工程师,现任河南华林建设有限公司和安阳嘉和机械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中国炭素领域知名专家,现拥有国家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在研科研项目15个,其中省级科研备案项目4项,市重大科技专项1项,均为项目负责人。
孙 毅,1986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有色冶金专业。现任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设计大师,中文核心期刊《轻金属》杂志副主编。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炭素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炭素技术》杂志编委。主要从事炭素与负极材料工艺与装备的研发、工程设计、咨询与承包工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8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标题:朱子翼
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