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矿
采矿
选矿
通用
火法冶金
湿法冶金
电冶金
真空冶金
功能材料
复合材料
新能源材料
合金材料
材料加工
废水处理
大气治理
固/危废处置
土壤修复
物理检测
化学分析
力学检测
无损检测
失效分析
环境检测
综合
杨绍利,教授, 硕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致力于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创新 开发,科研成果较丰富。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 三等奖 1 项, 国家级行业 协会三等奖 1 项,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 1 项、省市重大科技项目 32 项; 获得国家发明/实用 新型专利 80 余项, 实现成果转化 13 项;主编出版专著/教材 8 部,发表论文 100 余篇。
李彦光教授于2005年7月获得复旦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2010年7月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导师:吴屹影教授),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戴宏杰教授),2013年9月,入职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资源加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兼任攀枝花市政府特聘专家、钒钛战略联盟第二届专家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烧结球团、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及复杂矿石提取与利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开发出难造块铁矿资源制备优质炼铁炉料、钛铁矿固态还原强化、高温冶炼过程钒钛走向调控、高钙镁型钛铁矿制备沸腾氯化炉料等系列关键技术和氟化法钛白粉清洁制备新方法。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2016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师从窦世学院士、江雷院士和孙子其教授。后于格里菲斯大学赵惠军院士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的合成、改性及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简贤,2013年9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材料学专业。毕业后以“副研究员”身份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简贤为“微纳尺度功能材料与器件中心”(CMD)团队负责人,研究员/博导。
标题:彭生杰
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