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今年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工作。质量监督司司长王胜利特别指出,为有效防范因行业非理性竞争可能引发的“低价低质”风险,今年国家专项抽查计划首次将光伏组件和新能源汽车这两大类重要产品纳入其中,标志着对新兴和重点产业产品质量监管的进一步强化和关口前移。
专项整治与执法成效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围绕重点产品深入开展源头治理与专项整治,坚持“四严”方针。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方面,电动自行车领域成为执法重中之重。数据显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已查处相关违法案件超过1万起,罚没款金额高达9000余万元,并将50起涉嫌犯罪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此外,对建筑保温材料、充电宝、羽绒服等产品的专项治理也成效显著。
监督抽查的广度与深度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力度在今年得到全面加强。抽查范围广泛覆盖了164大类产品,总计抽样检验1.6万余批次。值得关注的是,针对网络销售产品的抽查批次较2024年大幅增加了70%,体现了对线上渠道监管的持续加强。同时,首次将光伏组件和新能源汽车纳入国家专项抽查,这显示了对这些行业质量风险的前瞻性管控。
源头准入与认证管理
在源头准入环节,监管持续收紧。总局积极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修订工作,并严格审批与证后监管。今年以来,共向4071家企业发放了4216张生产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许可216张。在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方面,监管同样严格,指定认证机构已撤销未能持续符合要求的CCC证书共计3.3万张。
创新监管与追溯机制
监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目前已在燃气灶、童鞋等10种产品上启动了赋码核验试点工作。同时,淘天、快手、拼多多等十家主流电商平台联合发起“亮码销售”倡议, 为了协同推动建立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质量追溯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和消费者信心。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呈现出多措并举、全面深化的特点。举措上,既涵盖了生产许可、CCC认证等源头准入的严格管控,也包含了监督抽查、专项整治与违法查处的有力事中事后监管。创新方面,赋码核验试点探索了全链条追溯的新路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监管视野紧跟产业发展,首次将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纳入国家专项抽查,并大幅加强网售产品抽检,精准防范“低价低质”风险,体现了动态、精准、高效的监管思路,切实致力于守牢产品质量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