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将分阶段实施,一期投资约10亿元,占地约300亩,主要建设90万吨高效复合肥生产装置,并配套仓储及辅助设施。二期投资则高达60亿元,占地扩大至1200亩,将建设包括100万吨/年合成氨、150万吨/年尿素在内的多项生产装置,并配套燃煤蒸汽锅炉及仓储设施。
召回计划编号为S2025M0049V,涉及召回的车辆包括2021年5月14日至2023年8月25日期间生产的2021-2023年款e-POWER轩逸汽车,共计34816辆;以及2021年9月25日至2023年10月20日期间生产的2021-2023年款超混电驱奇骏汽车,共计11240辆。
潍柴弗迪电池建设项目专注于打造50GWh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电芯及配套零部件的生产基地,采用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2.0设备及工艺,生产最新型号的刀片电池电芯。一期项目占地758亩,规划有商用车、非道路、储能等电芯生产线,以及制片、叠片、装配、检测等四大电芯生产工艺厂房和相关的生产配套设施,具备20GWh/年的电芯产能。
京都大学联合丰田汽车等团队在全固态氟化物离子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新型电池,其正极单位体积容量是传统锂电的3倍,重量容量提升2倍以上,续航里程可达1200公里。该电池采用氮化铜正极材料,通过独特反应大幅提高容量,且性能稳定。全固态设计消除漏液等风险,成本更低。不过,目前仍需攻克固态电解质开发和生产工艺优化等难题,目标是2035年前实现商用。
3月20日,北汽福田时代汽车在景德镇工厂发布首款搭载半固态电池的商用车祥菱Q爱易科。这款商用车凭借1200公里续航、全生命周期质保等硬核性能,为商用车新能源转型按下“加速键”。半固态电池技术能量密度提升,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有望推动新能源卡车市场爆发。祥菱Q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商用车行业从“油改电”迈向原生电动平台的深度转型,其长寿命、真安全、超快充等特性,以及车规级量子加密电控芯片和200万公里台架验证电驱桥,构建起全场景可靠性的技术护城河。
广西铝业集团旗下两家电解铝企业近日获得广西首批碳足迹挂钩贷款,总额达4500万元。该贷款采用利率与碳排放挂钩的创新机制,为企业节能改造提供资金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与绿电应用,持续降低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强度。
中铝集团近期提出铝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举措,重点布局高端铝合金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通过优化铝土矿资源开发、推广600kA超大型电解槽技术,以及深化人工智能在冶炼环节的应用,持续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副教授团队经过3年多科研攻关,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氮化硼深紫外光电芯片。该芯片攻克了氮化硼材料掺杂难题,实现了发射波长低于300纳米的深紫外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核心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这一成果对深紫外固态光源在杀菌消毒、紫外固化、光通信等领域应用意义重大,已在《先进科学》期刊发表。
在绿氢产业中,传统碱性电解槽的运维效率是制约项目经济性的关键因素。传统电解槽因一体化结构,维修时需整体拆卸,且需返厂维修,导致停工时间长、成本高。而三一氢能的方形槽采用单元化设计和液压紧固技术,可实现现场快速维修,维修效率大幅提升,年维护成本降低50%以上,全生命周期成本显著优化。这种革新推动了碱性电解槽从“被迫应急”向“常规保养”转变,为氢能装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江西铜业最新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7.03%。报告期内,超高压电缆扩建、铜箔一期等多个重点项目顺利投产,哈萨克斯坦钨矿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公司通过完善产业链布局,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
贵州正合轻合金科技公司投资建设的25万吨再生金属项目进入环评公示阶段。该项目将形成年处理24.5万吨再生铝和5000吨再生铜的生产能力,配套建设熔炼炉、铸造生产线等设施,推动西南地区再生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
大唐石城子100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清洁能源示范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主厂房等多个重要区域正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该项目位于天山东段的喀尔里克山南坡哈密盆地中心的荒漠戈壁滩,场地开阔且交通便利。项目包含90万千瓦光伏和10万千瓦光热,还将新建两座升压站及外送线路。其中,10万千瓦光热项目的聚光集热系统采用熔盐线菲式技术,由西北电力设计院等联合体承包,兰州大成科技公司负责设备供应。
东方自控中标大唐西北电力试验研究院的高压变频电源项目,该设备将用于大唐石城子100兆瓦光热发电示范工程。石城子项目是“光热+光伏”一体化清洁能源工程,总装机1000兆瓦,投运后有望成为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每年可节约大量标准煤并显著减排二氧化碳。东方自控针对光热储能的严苛工况,攻克多项技术难点,创新开发四大核心技术,其解决方案兼顾创新与实用性,降低维护成本。公司已为全球提供超10000台套变频设备,未来将继续深耕变频节能改造领域。
甘肃省安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国家能源集团敦煌“光热+”项目,是国家新能源战略重点工程,也是国内首批熔盐储热技术示范工程。该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备2台熔盐储罐塔架及线性菲涅尔阵列,建成后可实现8小时储能,总规模70万千瓦,光热发电10万千瓦。自2月复工以来,项目部秉持实事求是原则,结合现场复杂条件优化施工方案,日均投入135人、4台大型机械,以“毫米级”精度把控质量,3月底已完成汽轮机基础浇筑等关键节点。
3月28日,国电投27万千瓦风电项目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开工。该项目由新疆丝路泰元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施工,总投资9.5亿元,装机规模27万千瓦。目前,前期手续和EPC招标已完成,预计2025年12月31日前完工。项目建成后,能为哈巴河县提供清洁稳定的能源,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哈巴河县风能资源丰富,该项目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推动地方经济繁荣,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美国储能市场迎来爆发期,2025 年新增投运规模预计达 18.2GW,同比增 75%。截至 2024 年底,拟在建项目 457 个,总规模 60.99GW,主要集中在德克萨斯州、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2025 年计划投运项目 205 个,规模 18.23GW。中国企业深度参与,2024 年以来斩获订单 68.858GWh,多个项目计划 2025 年交付或投运,助力中美新能源合作。
3 月 22 日,山东核电第三核能有限公司在烟台市海阳市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6 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刘非。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发电、输电、热力供应、建设工程施工、自来水供应、餐饮住宿服务以及港口经营等传统业务,同时聚焦核电设备研发和储能技术服务等新兴领域。这标志着山东在核能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将为区域发展提供稳定能源支持,助力核能产业多元化升级,推动我国核能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近日,百吨级硼同位素生产基地在湖北宜昌高新区奠基。该项目由中核集团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低温精馏法硼同位素分离技术支持,总投资约 10 亿元,预计 2026 年 12 月投产,年产能达百吨级。硼同位素是核反应堆、硼中子癌症治疗及高端电子材料的关键原料,此前我国高度依赖进口。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国产化替代,提升我国核能、医疗和国防科技等领域的自主保障能力,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材料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升级。
山西省发展改革委与省工信厅联合印发《山西省氢能产业链 2025 年行动方案》,明确在太原构建高纯度工业副产氢规模化生产基地,同步推进燃料电池车辆示范运营。山西省将发挥工业副产氢优势,通过先进提纯技术优化制氢成本,构建氢能就近消纳体系。同时,编制加氢站建设规划,推动氢能汽车在物流、公共交通等领域应用,促进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发展,加速氢能产业集聚。
3 月 27 日,四川蜀道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蜀道集团、丰田汽车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拟在氢燃料电池、储氢、制氢、加氢站、氢能分布式发电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此次合作旨在推动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蜀道装备与丰田汽车此前已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出资设立蜀道丰田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蜀道装备持股 45%,丰田持股 50%。蜀道装备近年来积极布局氢能业务,牵头完成氢能产业实施方案并推进多个示范项目。丰田汽车则在氢能领域深耕多年,2014 年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型,并在中国持续加大投资布局。
在 2025 年空客峰会上,空客宣布计划于 2030 年代后半期推出氢动力商用飞机。其创新设计采用四台 2 兆瓦氢燃料电池,通过液氢罐供能。空客已成功测试 1.2 兆瓦氢推进系统,并计划 2027 年在德国启动综合地面测试,推动氢能飞机商业化进程,为航空业脱碳开辟新路径。
塞浦路斯正加速推进储能与氢能布局,以应对能源安全挑战并实现绿色转型。政府通过《2030年国家能源与气候计划》和《国家氢能战略》,大力投资储能项目并探索氢能潜力,同时利用其地理优势打造地中海绿色能源走廊。尽管面临水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薄弱等挑战,但其努力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3月26日,石家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鹿泉分局发布中能建石家庄鹿泉区光伏制氢及氢能配套产业项目规划方案公示。该项目总投资31.87亿元,位于鹿泉区石井乡黄岩村,用地面积27125.02平方米。项目将建设35MW光伏发电装置、6000Nm³/h制氢设施及55MW/11MWh储能设施,投产后氢气产能2600吨/年,副产液氧19820吨/年。目前项目已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正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3月25日,保隆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液冷板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汽车电池包、储能系统及快充系统,并正在拓展域控系统领域的客户。尽管目前在AIDC领域尚未有客户定点,但公司正积极拓展该领域客户资源。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持续增长,以及域控系统和AIDC领域的快速发展,保隆科技的液冷板产品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助力行业高效散热需求。
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工作会议近日审议通过了新版《铜及铜合金铸造和加工制品组织检验方法》。该标准由行业领先机构牵头修订,针对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铜材质量要求的提升,优化了金属组织检测流程和技术规范,将为铜合金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提供更精准的质量保障。
3月20日,宁德时代与中天钢铁在江苏常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清洁能源、绿色物流、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展开深度协同,共同探索钢铁行业零碳发展路径。中天钢铁作为国内领先的钢铁企业,已累计投入近200亿元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面布局“风、光、储”新能源建设项目。此次合作将推动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示范项目落地,开创“钢、电、碳”产业协同新范式,为钢铁行业注入绿色动能。
德国联邦议会近日通过5000亿欧元支出法案,其中1000亿欧元将用于能源转型。作为欧洲光伏装机领先国家,德国市场对光伏支架、铝合金边框组件及储能电池需求持续增长。中国光伏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出口订单量显著提升,欧洲市场库存消化后迎来新一轮采购周期。
巴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55吉瓦,占全国电力结构的22.2%。其中分布式光伏系统占比近七成,采用铝合金边框组件和智能逆变器技术。米纳斯吉拉斯州以90万套安装量领跑全国,光伏产业已创造160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巴西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
龙蟠科技旗下锂源科技近日推出第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正极材料S526,采用创新的一次烧结工艺,实现2.62g/cm³的压实密度。该技术突破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能耗,并已在量产线上完成验证,为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提供更高能量密度的材料解决方案。
3月26日,信宇人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新能源材料及装备联合研究中心。双方将围绕固态电池关键装备及材料技术等课题开展研究,信宇人三年内提供不少于500万元经费支持。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确保合作成果合理利用。此次合作将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助力新能源领域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