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矿
采矿
选矿
通用
火法冶金
湿法冶金
电冶金
真空冶金
功能材料
复合材料
新能源材料
合金材料
材料加工
废水处理
大气治理
固/危废处置
土壤修复
物理检测
化学分析
力学检测
无损检测
失效分析
环境检测
综合
何向明,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锂离子电池课题组学术带头人。1982年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从事过放射性后处理设备研发,反应堆利用之核径迹微孔膜研发,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研发工作。最近20多年来,一直从事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重点围绕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及安全性关键科学问题,以材料化学为核心,通过多学科协同的创新解决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材料技术、关键设计及制造技术及关键测试评估技术。
彭生杰,博士,2010年于南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导师陈军院士。随后分别加入南洋理工大学Prof. Yan Qingyu 和新加坡国立大学Prof. Seeram Ramakrishna(英国工程院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
才称号: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 研究方向:光电显示,光电探测,光电导引,数据融合
曹余良,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Nature子刊Nat. Energy, Nat. Nanotech.、Energy Environ. Sci.、Chem, Adv. Mater.、Nano. Lett.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他引20000余次,h指数为80,ESI高被引论文23篇,其中5篇进入ESI热点论文,连续五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年度“高被引科学家”。
2001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日本电化学会主席Zempachi Ogumi教授实验室访问研究,2007.1-2010.8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工程院院士John Newman教授领导的团队工作,先后任客座研究员和正式研究员,是美国能源部(DOE)重大项目“Batteries for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program(BATT)”的主要研制者和动力锂离子电池工艺学负责人。
标题:吴凡
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