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公司经营范围新增常用有色金属冶炼(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环保工程技术交流会);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电池制造;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选矿;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等。APP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法定代表人为王传福,注册资本约37.58亿美元。
业内人士认为,上游材料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电池企业发展的命脉。上游源头争夺原材料,往下游末端抢夺回收资源,是在当前解决资源限制的有力措施。提前入局,可以减少风险,稳定供应链。
比亚迪一季度毛利率下跌,原材料涨价是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上游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迎来暴涨。以电池级碳酸锂为例,价格从2021年初的5万元/吨上涨至50万元/吨左右,过去一年上涨了10倍左右。根据SMM最新报价,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46.1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价格为42.65万元/吨,氢氧化锂(粗颗粒)报价在46.9万元/吨。
上游原材料涨价,导致下游整车制造企业承压。2022年开始,为了应对成本上涨,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下游整车厂商开启多轮涨价,涨幅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此前,比亚迪已在2月初、3月中旬和4月进行过三次调价,调价幅度在3000-6000元不等。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累计实现销量28.6万辆,同比增长423.0%;营业收入达668.3亿元,同比增长63.02%;净利润达8.08亿元,同比增幅达240.59%。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销量、营收、利润都有所上升,但比亚迪的毛利率表现并不算好,只有12.4%,低于去年同期12.59%,创下近5个季度来的新低。业内人士分析,比亚迪毛利率下跌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涨是重要原因之一。
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张瑞锋认为,锂离子电池是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主流电池,国内锂产业却面临着开采难度大、提锂分离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高性能先进的深加工锂产品需大量从海外进口等现实问题。“锂资源对外依存严重、开发利用技术落后成为制约中国新能源(4.650, -0.07, -1.48%)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
中信证券(19.450, 0.13, 0.67%)认为,受矿山品位下滑、生产扰动和产能爬坡等因素制约,预计锂精矿价格在2022年第二季度涨至每吨5000美元以上,折合国内锂盐生产成本上升至每吨40万元,碳酸锂下跌空间有限。同时,锂原料保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
比亚迪加快布局上游原材料速度,业内人士:或成为趋势
对于上游原材料的布局,比亚迪布局较早,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家企业是融捷股份(122.550, -0.34, -0.28%),实控人为王传福表哥、比亚迪股份副董事长吕向阳。关于吕向阳,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拿出250万元投资刚刚创立不久的比亚迪。然而,除了投资比亚迪外,吕向阳还创立了融捷集团,并以此为平台展开了大手笔的资本运作。
2014年,融捷集团拿下路翔股份(现为融捷股份002192)的控制权,主营锂矿开采和锂盐生产,手中握有亚洲最大的固体锂辉石矿――四川甘孜州康定市甲基卡锂辉石矿。去年3月才解除ST的融捷股份,目前市值已超300亿元,在锂价的狂飙突进中获利颇丰。而融捷股份最主要的客户就是比亚迪。
2017年,比亚迪还和盐湖股份(28.940, -0.46, -1.56%)(000792)合作,成立盐湖比亚迪。其中,比亚迪持股49%,盐湖股份持股49.5%,比亚迪子公司深圳市卓域成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5%。盐湖股份今年5月1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盐湖比亚迪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技术正在进行中试。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比亚迪更是加快了布局速度。王传福说,目前,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是行业需要克服的挑战。比亚迪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布局锂资源(2022全国锂资源提取技术网络直播报告会)储备。
今年1月,比亚迪欲斥巨资在智利购买锂资源,但最终却被智利法院叫停,铩羽而归。海外买矿受阻,比亚迪又将重心转向了国内。3月30日,比亚迪与四川路桥(10.280, -0.04, -0.39%)(600039)共同出资成立四川路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矿产资源(非煤矿山)开采;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等。
3月22日,盛新锂能(46.950, 0.10, 0.21%)(002240)发布公告称,比亚迪拟斥资30亿元入股公司。未来双方将共同合作开发并获取锂资源,比亚迪将进一步加大锂产品采购,保障供应稳定性以及成本优势。
对于比亚迪此次新增常用有色金属冶炼等经营范围,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认为,“像比亚迪这样的上中游企业入局电池原材料领域,这可能会成为趋势。上游原材料涨价过于频繁,提前入局,可以减少风险,稳定供应链。”
“上游材料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电池企业发展的命脉。”张瑞锋表示,为了摆脱资源的限制,往上游源头争夺原材料,往下游末端抢夺回收资源,是在当前锂电池体系还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的前提下,解决资源限制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