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废水处理技术

> 深井泵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深井泵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569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宁波精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3-10-31 10:55:25
深井泵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深井泵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深井泵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深井泵由电机和泵构成,是在深井内进行抽水和输送水作业的泵,被广泛用于农业灌溉、工矿企业、城市给排出以及污水处理等领域。由于深井泵需要深入地下作业,因此深井泵的控制需要更加安全可靠。

3.现有深井泵的控制系统上未设置高压保护单元,使得在使用时,当供电单元因异常接入高压时,无法对电机及系统电路形成有效的保护,给系统电路及电机的正常使用造成不良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深井泵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5.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深井泵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单元、防高压单元、电机驱动单元、电机及供电单元,所述防高压单元包括开关电路、第一电压检测模块及第二电压检测模块,所述供电单元包括交流输入模块、电压转换模块,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电机驱动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分别与主控制单元、交流输入模块、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检测模块分别与主控制单元、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采集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检测模块分别与主控制单元、交流输入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控制单元、开关电路、电机驱动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单元与电机电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电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压转换模块、第二电压转换模块,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第一电压转换模块、第二电压转换模块依次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采集端与第一电压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输入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交流输入模块的输入端、开关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开关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单元电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电机驱动单元包括驱动控制模块、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控制模块分别与主控制单元、驱动模块及第一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入端与交流输入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与电机电连接。

9.进一步地,还包括通电检测单元,所述通电检测单元分别与主控制单元、交流输入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10.进一步地,还包括驱动电流采集单元,所述驱动电流采集单元分别与驱动模块、主控制单元电连接。

11.进一步地,还包括反电动势检测单元,所述反电动势检测单元分别与主控制单元、驱动控制模块电连接。

12.进一步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与主控制单元、第二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串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继电器的静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部、交流输入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继电器的动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静触点与第二继电器的动触点的连接处与交流输入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及第一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三电阻、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主控制单元之间串接第五电阻。

14.所述第二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第一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四电阻、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主控制单元之间串接第六电阻。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压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和第九电阻,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部为第一采集端,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采集端与第一采集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部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七电阻、第一电容,所述第八电阻、第七电阻的连接处与接地端之间串接第九电阻,所述第七电阻与第一电容的连接处与主控制单元电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压检测模块包括第二电容、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部为第二采集端,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采集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部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十一电阻、第二电容,所述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的连接处与接地端之间串接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十一电阻与第二电容的连接处与主控制单元电连接。

17.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深井泵控制系统,通过设置防高压单元,并将交流输入模块的输入端、输出端分别从不同支路接入电压转换模块,使其在通电的情况下均能转换电压为主控制单元供电,并对供电单元的不同位置进行电压检测,当接入高压时,开关电路断开,主控制单元控制电机及其驱动单元不工作,当接入工作电压时,主控制单元控制开关电路导通,使供电单元正常供电输出,主控制单元控制电机及其驱动单元正常工作,检测更加准确,使得电机能正常的运转,且能避免因高压导致系统损坏或电机烧毁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

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深井泵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框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控制单元、供电单元、开关电路、各电压检测模块及通电检测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控制单元、驱动控制模块、温度传感器、驱动电流采集单元及反电动势检测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驱动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24.附图标记如下:

25.1、主控制单元,2、防高压单元,21、开关电路,22、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3、第二电压检测模块,3、电机驱动单元,31、驱动控制模块,32、驱动模块,4、电机,5、供电单元,51、交流输入模块,511、整流桥,512、滤波模块,52、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3、第二电压转换模块,6、通电检测单元,7、驱动电流采集单元,8、反电动势检测单元,9、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对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其中对于相关结构的具体的直接的描述仅是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各具体特征并不当然、直接地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指导下所作的常规选择和替换,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8.实施例1

2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深井泵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单元1、防高压单元2、电机驱动单元3、电机4及供电单元5,防高压单元2包括开关电路21、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及第二电压检测模块23,供电单元5包括交流输入模块51、电压转换模块,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电机驱动单元3的输入端电连接,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开关电路21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交流输入模块51、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采集端电连接,第二电压检测模块23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电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开关电路21、电机驱动单元3电连接,电机驱动单元3与电机4电连接。

30.初始状态,开关电路21断开,通过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对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采集端进行电压检测,判断此时接入的电压值,第二电压检测模块23对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进行电压检测,判断交流输入模块51是否正常输出,当检测到插错高压时,开关电路21保持断开状态,交流输入模块51不通,无法正常输出,高电压从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输入,经电压转换模块转换成低电压后给主控制单元1供电,使其控制电机4及相关元件关闭;当检测到没插错高压时,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经电压转换后为主控制单元1供电,使开关电路21导通,当检测到交流输入模块51输出工作电压时,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及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均可以通过电压转换给主控制单元1供电,控制电机4及相关元

件正常工作,能及时检测到插错电源的情况,以提高安全性能。

31.本实施例中,主控制单元1为单片机,还包括烧录接口。电机4为无刷电机。

32.如图2所示,优选地,电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交流输入模块51、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依次电连接,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电压采集端与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电连接,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开关电路21电连接,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输出端与开关电路21电连接,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单元1电连接。

33.具体的,交流输入模块51包括整流桥511、滤波模块512,系统正常启动时,交流输入模块51输入220v交流电,经整流桥511整流形成310v直流电,滤波模块512将310v直流电滤波形成平直稳定的310v直流电输出,310v直流电分别输入至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dc/dc模块、驱动模块32的310v输入端及第二电压检测模块23的310v输入端,dc/dc模块将310v直流电转换得到15v直流电,15v直流电分别输入至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的输入端、驱动控制模块31的15v输入端、开关电路21的15v输入端,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将15v直流电转换得到3.3v直流电,3.3v直流电输入至主控制单元1、驱动电流采集单元7及温度传感器9。

34.本实施例中,交流输入模块51还包括保险丝f1,用于当交流电输入过大时发生熔断,以保护整体控制系统不被损坏。

35.如图2所示,具体的,开关电路21包括第一继电器j1、第二继电器j2、第一二极管d5、第二二极管d16、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11、第一电阻r11、第二电阻r12、第三电阻r17、第四电阻r88、第五电阻r20和第六电阻r98,第一电阻r11与第二电阻r12串接,第一电阻r11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继电器j2的静触点电连接,第二电阻r12的第二端部、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继电器j1的动触点电连接,第一继电器j1的静触点与第二继电器j2的动触点的连接处与交流输入模块51的整流桥511电连接,第一继电器j1线圈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5的负极及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继电器j1线圈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d5的正极电连接,第一继电器j1线圈的第二端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三电阻r17、第一开关管q1,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与主控制单元1之间串接第五电阻r20。

36.第二继电器j2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16的正极电连接,第二继电器j2线圈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16的负极、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继电器j2线圈的第一端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四电阻r88、第二开关管q11,第二开关管q11的控制端与主控制单元1之间串接第六电阻r98。

37.电源正常接通且开关电路21导通时,310v瞬间高压输入至滤波模块512,此时第一继电器j1、第二继电器j2工作,与电阻r11、r12配合对输入310v上电瞬间高压进行缓冲,以起到对滤波模块512上的电容c8进行保护,使得系统使用性能更佳。

38.电源接通前,第一继电器j1、第二继电器j2处于断开状态,当接错高压380v时,由于第一继电器j1、第二继电器j2均断开,使得交流输入模块51无法正常整流、滤波输出,高压380v经第五二极管d17进入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第二输入端,并转换为15v给开关电路21供电,然后经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转换为3.3v给主控制单元1供电,同时,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检测到电压采集端处为380v,并将对应的信号发送给主控制单元1,使其控制电机4

及相关元件不工作。

39.当接入是220v交流电时,220v经第五二极管d17进入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第二输入端,并转换为15v给开关电路21供电,然后经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转换为3.3v给主控制单元1供电,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检测到电压采集端处为220v,并将对应的信号发送给主控制单元1,使其控制第一继电器j1闭合,给滤波模块512中的电容充电,当即将充满时控制第二继电器j2闭合,交流输入模块51正常输出,进入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第一输入端,并依次经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转换电压后,给主控制单元1、电机及相关元件供电,同时,第二电压检测模块23检测到交流输入模块51正常输出310v并将对应的信号发送给主控制单元1,使其控制电机4及相关元件正常工作。

40.较佳地,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包括第一电容c10、第七电阻r14、第八电阻r15和第九电阻r25,第八电阻r15的第一端部为第一采集端,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电压采集端与第一采集端连接,第八电阻r15的第二端部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七电阻r14、第一电容c10,第八电阻r15、第七电阻r14的连接处与接地端之间串接第九电阻r25,第七电阻r14与第一电容c10的连接处与主控制单元1电连接。

41.较佳地,第二电压检测模块23包括第二电容c35、第十电阻r31、第十一电阻r89和第十二电阻r36,第十电阻r31的第一端部为第二采集端,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与第二采集端连接,第十电阻r31的第二端部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十一电阻r89、第二电容c35,第十电阻r31、第十一电阻r89的连接处与接地端之间串接第十二电阻r36,第十一电阻r89与第二电容c35的连接处与主控制单元1电连接。

42.如图3所示,优选地,电机驱动单元3包括驱动控制模块31、驱动模块32,驱动控制模块31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驱动模块32及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输出端电连接,驱动模块32的输入端与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电连接,驱动模块32的输出端与电机4电连接。

43.本实施例中,驱动控制模块31为驱动ic芯片

44.如图4所示,具体的,驱动模块32为三相六桥驱动电路,能减少电流波动和转矩脉动,使得电机4输出较大的转矩。

45.较佳地,三相六桥驱动电路中的六个开关管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三相六桥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4、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第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7、第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8。

46.当电机4正常工作时,使用六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控制输出电压,驱动ic芯片根据检测到的电机4转子位置(由反电动势检测单元8检测得到),利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实现电机4的通电控制,例如,当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第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7打开时,第一绕组u和第二绕组v相导通,此时电流的流向为电源正极



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



第一绕组u



第二绕组v



第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7



电源负极,以此类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打开顺序可以为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和第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7打开,第一绕组u和第二绕组v相导通;或者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3和第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8打开,第一绕组u和第三绕组w相导通;或者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4和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打开,第一绕组u和第二绕组v相导通;或者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4和第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8打开,第二绕组v和第三绕组w相导通;

或者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和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打开,第一绕组u和第三绕组w相导通;或者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5和第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7打开,第二绕组v和第三绕组w相导通;其打开方式只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准确换向,就可实现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连续运转。

47.当电机4制动时,主控制单元1发送制动信号给驱动控制模块31,驱动控制模块31控制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6、第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7、第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8导通。

48.如图2所示,优选地,还包括通电检测单元6,通电检测单元6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检测交流电是否正常输入。

49.通电检测单元6对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是否通电进行检测,不通电则电路处于停机状态,如果通电,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检测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是否插错高压,如果没有插错380v,则通过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判断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电压采集端是否为220v。

50.本实施例中,通电检测单元6包括第三电容c34、第三二极管d6、第四二极管z7、第十三电阻r22、第十四电阻r30、第十五电阻r34、和第十六电阻r35,第三二极管d6的正极为第三采集端,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与第三采集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6的负极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十三电阻r22、第十四电阻r30、第十五电阻r34、第三电容c34,第十四电阻r30、第十五电阻r34的连接处与接地端之间串接第十六电阻r35,第十五电阻r34、第三电容c34的连接处与接地端之间串接第四二极管z7,第十五电阻r34、第三电容c34的连接处与主控制单元1电连接。

51.优选地,还包括驱动电流采集单元7,驱动电流采集单元7分别与驱动模块32、主控制单元1电连接。

52.通过驱动电流采集单元7对驱动模块32的驱动电流进行采集并发送给主控制单元1,当主控制单元1根据采集的驱动电流,求得驱动模块32的输入电压大于310v时,整体系统被控制停机,起到过流保护的作用。

53.如图3所示,优选地,还包括反电动势检测单元8,反电动势检测单元8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驱动控制模块31电连接。

54.用于对无刷电机进行反电动势过零检测,以得到电机转子的位置,驱动控制模块31根据获取的位置信息,发送信号给驱动模块32,使其控制电机4是否换向旋转。

55.优选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9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的输出端电连接。

56.温度传感器9优选设有两个,一个安装在电机4上,另一个安装在驱动系统的pcb板上,其驱动系统的所有电路集成设置于pcb板上,当电机4或pcb板的温度高于主控制单元1内预设温度时停机,温度传感器9由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所输出的3.3v直流电供电。

5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技术特征:

1.一种深井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单元(1)、防高压单元(2)、电机驱动单元(3)、电机(4)及供电单元(5),所述防高压单元(2)包括开关电路(21)、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及第二电压检测模块(23),所述供电单元(5)包括交流输入模块(51)、电压转换模块,所述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电机驱动单元(3)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与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21)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交流输入模块(51)、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电压转换模块的电压采集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检测模块(23)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开关电路(21)、电机驱动单元(3)电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单元(3)与电机(4)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所述交流输入模块(51)、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依次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电压采集端与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开关电路(21)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输出端与开关电路(21)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单元(1)电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井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单元(3)包括驱动控制模块(31)、驱动模块(32),所述驱动控制模块(31)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驱动模块(32)及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32)的输入端与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32)的输出端与电机(4)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电检测单元(6),所述通电检测单元(6)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电连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井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电流采集单元(7),所述驱动电流采集单元(7)分别与驱动模块(32)、主控制单元(1)电连接。6.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深井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电动势检测单元(8),所述反电动势检测单元(8)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驱动控制模块(31)电连接。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井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9),所述温度传感器(9)分别与主控制单元(1)、第二电压转换模块(53)的输出端电连接。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井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21)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串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继电器的静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部、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继电器的动触点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静触点与第二继电器的动触点的连接处与交流输入模块(51)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及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线圈的第二端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三电阻、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主控制单元(1)之间串接第五电阻;所述第二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线圈的第

二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线圈的第一端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四电阻、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主控制单元(1)之间串接第六电阻。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井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检测模块(22)包括第一电容、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和第九电阻,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部为第一采集端,所述第一电压转换模块(52)的电压采集端与第一采集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部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七电阻、第一电容,所述第八电阻、第七电阻的连接处与接地端之间串接第九电阻,所述第七电阻与第一电容的连接处与主控制单元(1)电连接。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压检测模块(23)包括第二电容、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部为第二采集端,所述交流输入模块(51)的输出端与第二采集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部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接第十一电阻、第二电容,所述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的连接处与接地端之间串接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十一电阻与第二电容的连接处与主控制单元(1)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井泵控制系统,通过设置防高压单元,并将交流输入模块的输入端、输出端分别从不同支路接入电压转换模块,使其在通电的情况下均能转换电压为主控制单元供电,并对供电单元的不同位置进行电压检测,当接入高压时,开关电路断开,主控制单元控制电机及其驱动单元不工作,当接入工作电压时,主控制单元控制开关电路导通,使供电单元正常供电输出,主控制单元控制电机及其驱动单元正常工作,检测更加准确,使得电机能正常的运转,且能避免因高压导致系统损坏或电机烧毁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朱同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精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21

技术公布日:2022/7/29
声明:
“深井泵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