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新能源材料技术

> 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874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晶科绿能(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2024-02-22 11:47:57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区,所述基底区包括受光面和与所述受光面相对的背光面;

正电极和负电极,位于所述基底区的背光面;

所述基底区包括核心区和位于所述核心区相对两侧的连接区,所述核心区包括受光面的核心区,所述连接区包括受光面的边缘区和与受光面垂直的侧面;

延伸正极,位于所述连接区的受光面和侧面,且与所述正电极电连接;

延伸负极,位于所述连接区的受光面和侧面,且与所述负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通孔,位于所述连接区中,并沿所述连接区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连接区;

填充电极,用于填充所述通孔,所述填充电极在所述背光面与所述正电极或所述负电极电连接;

所述延伸正极在所述受光面与所述填充电极电连接,所述延伸负极在所述受光面与所述填充电极电连接,且一个所述填充电极只与一个所述延伸正极或所述延伸负极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基底区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区为位于所述核心区两侧且宽度为0.1mm 3mm的区域。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连接区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延伸正极和所述延伸负极从所述连接区的一侧延伸至所述连接区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正极和所述延伸负极位于所述连接区的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正极包括第一正延伸部和第二正延伸部,所述延伸负极包括第一负延伸部和第二负延伸部;

所述第一正延伸部位于所述连接区的侧面;

所述第二正延伸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正延伸部电连接,还用于与所述正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负延伸部位于所述连接区的侧面;

所述第二负延伸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负延伸部电连接,还用于与所述负电极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 7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正极在所述受光面的延伸方向、所述延伸负极在所述受光面的延伸方向、所述正电极在所述背光面的延伸方向和所述负电极在所述背光面的延伸方向一致。

9.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以及若干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

所述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连接区与所述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部分重叠进行电连接;

所述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间隔设置,所述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正极电连接相邻所述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正极,所述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负极电连接相邻所述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负极。

10.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根据权利要求1 8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以及若干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

所述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正极与相邻的所述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正极通过第一导电结构电连接,所述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负极与相邻的所述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负极通过第二导电结构电连接。

说明书: 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光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背景技术[0002] 太阳能电池,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底的一种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的半导体器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核心器件。近年来,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利用太阳能资源的主流技术,是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已经走向市场化和商业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组件产品的发展趋势是输出功率的不断提升。[0003]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高效太阳能电池备受关注,其受光面没有主栅线,甚至没有任何电极(栅线)图形,正电极(正极)和负电极(负极)设置在电池片的背光面,可以减少栅线图形造成的遮光,有效地增加了电池片受光面的受光面积,从而提高了电池片的能量转化效率。[0004] 然而通过叠瓦组件的方式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组合成电池串,形成工艺复杂,工艺兼容度低,因此,如何简化工艺并对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进行叠片排布,以较低的成本使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获取最大的受光面积,是当下丞待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以便于后续形成太阳能电池组件,且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获取较大的受光面积。[0006]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包括:基底区,基底区包括面向太阳的受光面和与受光面相对的背光面;正电极和负电极,位于基底区的背光面;在垂直于基底区的厚度方向上,基底区包括核心区和位于核心区相对两侧的连接区;延伸正极,位于连接区的受光面和/或侧面,且与正电极电连接;延伸负极,位于连接区的受光面和/或侧面,且与负电极电连接。[0007] 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背光面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延伸至受光面和/或侧面,从而制成可与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电连接的连接区,相较于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具有延伸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将电极延伸至受光面和/或侧面,后续可以通过叠片或拼接的方式形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且形成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较大的受光面积。[0008] 另外,若干通孔,位于连接区中,并沿连接区的厚度方向贯穿连接区;填充电极,用于填充通孔,填充电极在背光面与正电极或负电极电连接;延伸正极在受光面与填充电极电连接,延伸负极在受光面与填充电极电连接,且一个填充电极只与一个延伸正极或延伸负极电连接。[0009] 另外,通孔位于基底区的边缘。[0010] 另外,连接区为位于核心区两侧且宽度为0.1mm~3mm的区域。[0011] 另外,沿连接区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正极和延伸负极从连接区的一侧延伸至连接区的另一侧。[0012] 另外,延伸正极和延伸负极位于连接区的侧面。[0013] 另外,延伸正极包括第一正延伸部和第二正延伸部,延伸负极包括第一负延伸部和第二负延伸部;第一正延伸部位于连接区的侧面;第二正延伸部用于与第一正延伸部电连接,还用于与正电极电连接;第一负延伸部位于连接区的侧面;第二负延伸部用于与第一负延伸部电连接,还用于与负电极电连接。[0014] 另外,延伸正极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负极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正电极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和负电极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一致。[0015]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上述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以及若干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连接区与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部分重叠进行电连接;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间隔设置,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正极电连接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正极,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负极电连接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负极。[0016] 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具有延伸正极和延伸负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和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背光面的正电极和负电极进行电连接,通过具有延伸电极背接触的太阳能电池片和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组合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只需要形成部分具有延伸电极的太阳能电池片,极大节约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成本,另外通过连接区实现具有延伸电极的太阳能电池片和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电连接,优化了多块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进行叠片的工艺和结构,同时具备较大的受光面积。[0017]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上述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连续设置;且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连接区侧面贴合,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正极相互电连接,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负极相互电连接。[0018] 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侧面电极进行拼接,以形成近乎零遮挡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最大的受光面积,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能量转化效率。[0019]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上述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以及若干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正极与相邻的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正极通过第一导电结构电连接,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负极与相邻的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负极通过第二导电结构电连接。[0020] 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与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形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相比于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形成太阳能电池组件,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受光面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能量转化效率。附图说明[0021]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0022] 图1~图3为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0023] 图4~图6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0024] 图7~图9为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0025] 图10和图11为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0026] 图12为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0027] 图13为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0028] 图14和图15为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9] 通过叠瓦组件的方式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组合成电池串,形成工艺复杂,工艺兼容度低,因此,如何简化工艺并对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进行叠片排布,以较低的成本使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获取最大的受光面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0030]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包括:基底区,基底区包括面向太阳的受光面和与受光面相对的背光面;正电极和负电极,位于基底区的背光面;在垂直于基底区的厚度方向上,基底区包括核心区和位于核心区相对两侧的连接区;延伸正极,位于连接区的受光面和/或侧面,且与正电极电连接;延伸负极,位于连接区的受光面和/或侧面,且与负电极电连接。[0031]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0032] 图1~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进行详细说明。[0033] 参考图1~图3,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包括:[0034] 基底区,基底区包括面向太阳的受光面和与受光面相对的背光面。[0035] 具体地,基底区的结构至少包括具备发射极的基底、位于基底表面的钝化层和/或减反射层。具备发射极的基底用于接收太阳光并产生光生载流子,钝化层包括界面钝化层和/或场钝化层,其中,界面钝化层用于实现界面钝化效应,界面钝化效应即降低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符合概率;场钝化层用于实现场钝化效应,场钝化效应即对多数载流子实现选择性传输,保证多数载流子的有效传输;减反射层,用于减少光的反射,增加光的透射率,从而增加基底所接收的太阳光。[0036] 对于背接触电池而言,常见的钝化层结构可以包括隧穿氧化层、掺杂多晶硅层(P型和N型交替排列的掺杂多晶硅层)、含氢氮化硅层等。P型多晶硅层与基底背面的正电极之间形成电性接触,N型多晶硅层与基底背面的负电极之间形成电性接触。[0037]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受光面的结构参考图1,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背光面的结构参考图2。[0038] 在垂直于基底区的厚度方向上,基底区包括核心区101和位于核心区101相对两侧的连接区111。[0039] 在本实施例中,将基底区划分为核心区101和连接区111。核心区101是指用于产生光生载流子的核心区域,比如,位于基底区的中间部位,通常情况下,在核心区101的受光面不包括栅线,以免栅线遮挡入射光线。连接区111可以是指核心区101以外的区域,比如,位于基底区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区111的受光面上设置延伸正极102和延伸负极103的栅线。[0040]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区111同样可以接收入射其表面的光,从而产生光生载流子,但其光转化效率由于栅线遮挡会造成一定的光利用率损失。在一个例子中,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电池片100形成的叠片组件,连接区111的至少一部分将会处于组件中相邻电池片的重叠区域。[0041]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区111为位于核心区101两侧且宽度为0.1mm~3mm的区域,例如,0.5mm、1.0mm、1.5mm、2.0mm或2.5mm。若连接区111的宽度过大,则影响叠片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受光面积;若连接区111的宽度过小,则影响叠片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稳定性。[0042] 正电极112,位于基底区的背光面上,负电极113,位于基底区的背光面上。正电极112和负电极113交替排布。在一个例子中,在太阳能电池片的背光面印刷正极浆料和负极浆料,并对正极浆料和负极浆料进行干燥,以形成正电极112和负电极113。

[0043] 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正极102,位于连接区111的受光面上,且与正电极112电连接,延伸负极103,位于连接区111的受光面上,且与负电极113电连接。延伸正极102和延伸负极103交替排布。在一个例子中,在太阳能电池片连接区111的受光面上印刷正极浆料和负极浆料,并对正极浆料和负极浆料进行干燥,以形成延伸正极102和延伸负极103。

[0044] 延伸正极102用于将背光面的正电极112延伸至连接区111的受光面,延伸负极103用于将背光面的负电极113延伸至连接区111的受光面,通过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金属栅线延伸至受光面,从而使得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片可以兼容叠瓦/叠焊等高效组件技术;另外将金属栅线引伸到受光面,不会产生额外的遮光损失,保证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高功率优势。[0045] 具体地,沿连接区1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正极102和延伸负极103从连接区111的一侧延伸至连接区111的另一侧。[0046]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还包括:通孔104,位于连接区111中,并沿连接区111的厚度方向贯穿连接区111。延伸正极102通过通孔104在背光面与正电极112电连接,延伸负极103通过通孔104在背光面与正电极112电连接。在一个例子中,在太阳能电池片连接区111的受光面上印刷的正极浆料和负极浆料还用于填充通孔104,以使形成的延伸正极102和延伸负极103通过通孔104分别于正电极112正电极和负电极113电连接。

[0047] 具体地,在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的连接区111中形成若干通孔104,通孔104沿连接区111厚度方向贯穿连接区111。

[0048] 在一个例子中,通孔104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等;在本实施例,以圆形的通孔104为例进行图示,并不构成对本实施例的限定。进一步地,通孔104通过激光打孔的方式形成,采用激光打孔的方式形成通孔104以提高通孔104加工的精确度和准确性。[0049]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04位于基底区的边缘,例如,通孔104距离基底区侧面0.2mm~2.5mm,例如0.4mm、0.8mm、1.2mm、1.6mm、2.0mm或2.4mm,通过通孔104的位置以增加延伸正极102和延伸负极103在连接区111受光面上的长度,保证后续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稳定性。

[0050]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包括填充电极,用于填充通孔,填充电极在背光面与正电极或负电极电连接,延伸正极在受光面与填充电极电连接,延伸负极在受光面与延伸负极电连接,且一个填充电极只与一个延伸正极或延伸负极电连接。在一个例子中,向通孔中填充电极浆料,并对电极浆料进行干燥,以形成填充电极。[005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正极102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负极103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正电极112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和负电极113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一致,以保证后续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连接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设置为延伸正极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和延伸负极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一致,正电极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和负电极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一致,但延伸正极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和正电极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不同,仅保证延伸正极与正电极存在电连接,延伸负极与负电极存在电连接。[0052] 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背光面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延伸至受光面,从而制成可与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电连接的连接区,相较于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具有延伸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将电极延伸至受光面,后续可以通过叠片或拼接的方式形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且形成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较大的受光面积。[0053]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涉及一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延伸正极和延伸负极还位于连接区的侧面。[0054] 图4~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进行详细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部分,以下将不做详细赘述。[0055] 参考图4~图6,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200,包括:[0056] 基底区,基底区包括面向太阳的受光面和与受光面相对的背光面。[0057] 具体地,基底区的结构至少包括具备发射极的基底、位于基底表面的钝化层和/或减反射层。具备发射极的基底用于接收太阳光并产生光生载流子,钝化层包括界面钝化层和/或场钝化层,其中,界面钝化层用于实现界面钝化效应,界面钝化效应即降低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符合概率;场钝化层用于实现场钝化效应,场钝化效应即对多数载流子实现选择性传输,保证多数载流子的有效传输;减反射层,用于减少光的反射,增加光的透射率,从而增加基底所接收的太阳光。[0058] 对于背接触电池而言,常见的钝化层结构可以包括隧穿氧化层、掺杂多晶硅层(P型和N型交替排列的掺杂多晶硅层)、含氢氮化硅层等。P型多晶硅层与基底背面的正电极之间形成电性接触,N型多晶硅层与基底背面的负电极之间形成电性接触。[0059]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200受光面的结构参考图4,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200背光面的结构参考图5。[0060] 在垂直于基底区的厚度方向上,基底区包括核心区201和位于核心区201相对两侧的连接区211。[0061] 在本实施例中,将基底区划分为核心区201和连接区211。核心区201是指用于产生光生载流子的核心区域,比如,位于基底区的中间部位,通常情况下,在核心区201的受光面不包括栅线,以免栅线遮挡入射光线。连接区211可以是指核心区201以外的区域,比如,位于基底区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区211的受光面上设置延伸正极202和延伸负极203的栅线。[0062]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区211同样可以接收入射其表面的光,从而产生光生载流子,但其光转化效率由于栅线遮挡会造成一定的光利用率损失。在一个例子中,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电池片200形成的叠片组件,连接区211的至少一部分将会处于组件中相邻电池片的重叠区域。[0063]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区211为位于核心区201两侧且宽度为0.1mm~3mm的区域,例如,0.5mm、1.0mm、1.5mm、2.0mm或2.5mm。若连接区211的宽度过大,则影响叠片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受光面积;若连接区211的宽度过小,则影响叠片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稳定性。[0064] 正电极212,位于基底区的背光面上,负电极213,位于基底区的背光面上。正电极212和负电极213交替排布。在一个例子中,在太阳能电池片的背光面印刷正极浆料和负极浆料,并对正极浆料和负极浆料进行干燥,以形成正电极212和负电极213。

[0065] 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正极202,位于连接区211的受光面和侧面上,且与正电极212电连接,延伸负极203,位于连接区211的受光面和侧面上,且与负电极213电连接。延伸正极202和延伸负极203交替排布。在一个例子中,在太阳能电池片连接区211的受光面和侧面上印刷正极浆料和负极浆料,并对正极浆料和负极浆料进行干燥,以形成延伸正极202和延伸负极203。

[0066] 在本实施例中,沿连接区21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正极202延伸负极203从连接区211的一侧延伸至连接区211的另一侧。

[0067] 延伸正极202用于将背光面的正电极212延伸至连接区211的受光面,延伸负极203用于将背光面的负电极213延伸至连接区211的受光面,通过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金属栅线延伸至受光面,从而使得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片可以兼容叠瓦/叠焊等高效组件技术;另外将金属栅线引伸到受光面,不会产生额外的遮光损失,保证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高功率优势。[0068]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正极202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负极203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正电极212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和负电极213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一致,以保证后续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连接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设置为延伸正极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和延伸负极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一致,正电极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和负电极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一致,但延伸正极在受光面的延伸方向和正电极在背光面的延伸方向不同,仅保证延伸正极与正电极存在电连接,延伸负极与负电极存在电连接。[0069] 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背光面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延伸至受光面,从而制成可与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电连接的连接区,相较于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具有延伸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将电极延伸至受光面,后续可以通过叠片或拼接的方式形成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且形成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较大的受光面积。[0070] 由于第一实施例与本实施例相互对应,因此本实施例可与第一实施例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例中依然有效,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也同样可以实现,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例中。[0071]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涉及一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延伸电极仅位于连接区的侧面。[0072] 图7~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进行详细说明,与第二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部分,以下将不做详细赘述。。[0073] 参考图7~图9,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300,包括:[0074] 基底区,基底区包括面向太阳的受光面和与受光面相对的背光面。[0075] 具体地,基底区的结构至少包括具备发射极的基底、位于基底表面的钝化层和/或减反射层。具备发射极的基底用于接收太阳光并产生光生载流子,钝化层包括界面钝化层和/或场钝化层,其中,界面钝化层用于实现界面钝化效应,界面钝化效应即降低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符合概率;场钝化层用于实现场钝化效应,场钝化效应即对多数载流子实现选择性传输,保证多数载流子的有效传输;减反射层,用于减少光的反射,增加光的透射率,从而增加基底所接收的太阳光。[0076]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300受光面的结构参考图7,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300背光面的结构参考图8。[0077] 在垂直于基底区的厚度方向上,基底区包括核心区301和位于核心区301相对两侧的连接区311。[0078] 在本实施例中,将基底区划分为核心区301和连接区311。核心区301是指用于产生光生载流子的核心区域,比如,位于基底区的中间部位,通常情况下,在核心区301的受光面不包括栅线,以免栅线遮挡入射光线。连接区311可以是指核心区301以外的区域,比如,位于基底区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区311的侧面上设置延伸正极302和延伸负极303的栅线。[007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区311的受光面不包括栅线,也用于接收入射其表面的光,从而产生光生载流子。在一个例子中,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电池片300形成的叠片组件,连接区311的表面也并无遮挡。[0080] 正电极312,位于基底区的背光面上,负电极313,位于基底区的背光面上。正电极312和负电极313交替排布。在一个例子中,在太阳能电池片的背光面印刷正极浆料和负极浆料,并对正极浆料和负极浆料进行干燥,以形成正电极312和负电极313。

[0081] 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正极位于连接区311的侧面,延伸负极位于连接区311的侧面。延伸正极和延伸负极交替排布。

[0082] 具体地,延伸正极包括第一正延伸部302和第二正延伸部(未图示),延伸负极包括第一负延伸部303和第二负延伸部(未图示)。[0083] 第一正延伸部302位于连接区311的侧面,第二正延伸部(未图示)用于与第一正延伸部302电连接,还用于与正电极312电连接,具体地,第二正延伸部(未图示)用于位于连接区311侧面的第一正延伸部302和位于连接区311背光面的正电极312电连接;第一负延伸部303位于连接区311的侧面,第二负延伸部(未图示)用于与第二正延伸部303电连接,还用于与负电极313电连接,具体地,第二负延伸部(未图示)用于位于连接区311侧面的第一负延伸部303和位于连接区311背光面的负电极313电连接。

[0084] 相对于相关技术而言,通过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背光面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延伸至侧面,后续通过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侧面电极进行拼接,以形成零遮挡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由于第二实施例与本实施例相互对应,因此本实施例可与第二实施例互相配合实施。第二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例中依然有效,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也同样可以实现,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二实施例中。[0085]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以及若干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连接区与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部分重叠进行电连接;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间隔设置,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正极电连接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正极,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负极电连接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负极。[0086] 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详细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部分,以下将不做详细赘述。[0087] 参考图10和图11,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400包括:[0088] 基底区,基底区包括面向太阳的受光面和与受光面相对的背光面。具体地,基底区的结构至少包括具备发射极的基底、位于基底表面的钝化层和/或减反射层。具备发射极的基底用于接收太阳光并产生光生载流子,钝化层包括界面钝化层和/或场钝化层,其中,界面钝化层用于实现界面钝化效应,界面钝化效应即降低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符合概率;场钝化层用于实现场钝化效应,场钝化效应即对多数载流子实现选择性传输,保证多数载流子的有效传输;减反射层,用于减少光的反射,增加光的透射率,从而增加基底所接收的太阳光。在垂直于基底区的厚度方向上,基底区包括第一区401和位于第一区401相对两侧的第二区411。在本实施例中,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400受光面的结构参考图10,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400背光面的结构参考图11。正极412位于基底区的背光面上,负极413位于基底区的背光面上。正极412和负极413交替排布。[0089] 参考图12,本实施例以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为例进行具体介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的连接区111与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400的部分重叠进行电连接;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间隔设置,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400的正极412电连接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的延伸正极102,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400的负极413电连接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的延伸负极103。

[0090] 顺次交替排布的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400和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存在重叠区域,重叠区域即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400第二区411的部分背光面以及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连接区111的受光面。[0091] 在本实施例中,对重叠区域中的延伸正极102、延伸负极103、正极412和负极413一起烧结成型,以形成本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在本实施例中,烧结温度为500℃~800℃,例如,600℃或700℃。采用这一温度范围的温度进行烧结工艺,烧结温度不会过高,防止烧结工艺对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热损伤。

[0092] 另外,为了保证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稳定性,可以在重叠区域中涂覆粘合剂,延伸正极102、延伸负极103、正极412、负极413和粘合剂一同烧结成型,保证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稳定性。在一个例子中,粘合剂至少包括:SiO2、B2O3、Bi2O3或ZnO的其中一种,粘合剂的热膨胀系数与太阳能电池片基底的热膨胀系数相似,避免烧结成型后,因热膨胀系数差异而导致的产品破裂问题。[0093] 在一个例子中,粘合剂为导电粘合剂,比如透明导电胶,导电粘合剂可以保证相邻电池片之间电连接。[0094] 本实施例通过结合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400和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形成的太阳能组件,极大降低了成本,且太阳能电池组件具有较大的受光面积。另外,通过一次烧结成型,简化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流程和生成成本。[0095] 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具有延伸正极和延伸负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和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背光面的正电极和负电极进行电连接,通过具有延伸电极背接触的太阳能电池片和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组合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只需要形成部分具有延伸电极的太阳能电池片,极大节约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成本,另外通过连接区实现具有延伸电极的太阳能电池片和常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电连接,优化了多块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进行叠片的工艺和结构,同时具备较大的受光面积。[0096] 由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与本实施例相互对应,因此本实施例可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例中依然有效,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也同样可以实现,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0097]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上述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连续设置;且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连接区侧面贴合,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正极相互电连接,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负极相互电连接。[0098] 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详细说明,与第三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部分,以下将不做详细赘述。[0099] 参考图13,本实施例以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300为例进行具体介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300连续设置,且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300的连接区311侧面贴合,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300的延伸正极302相互电连接,相邻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300的延伸负极303相互电连接。[0100] 依次排布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300存在接触区域,接触区域即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300连接区311的侧面。[0101] 在本实施例中,对接触区域中的延伸正极302和延伸负极303一起烧结成型,以形成本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在本实施例中,烧结温度为500℃~800℃,例如,600℃或700℃。采用这一温度范围的温度进行烧结工艺,烧结温度不会过高,防止烧结工艺对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热损伤。[0102] 另外,为了保证形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稳定性,可以在接触区域中涂覆粘合剂,延伸正极102、延伸负极103、和粘合剂一同烧结成型,保证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稳定性。在一个例子中,粘合剂至少包括:SiO2、B2O3、Bi2O3或ZnO的其中一种,粘合剂的热膨胀系数与太阳能电池片基底的热膨胀系数相似,避免烧结成型后,因热膨胀系数差异而导致的产品破裂问题。[0103] 在一个例子中,粘合剂为导电粘合剂,比如透明导电胶,导电粘合剂可以保证相邻电池片之间电连接。[0104] 本实施例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300形成的太阳能组件,通过拼接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受光面积。另外,通过一次烧结成型,简化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流程和生成成本。[0105] 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侧面电极进行拼接,以形成近乎零遮挡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最大的受光面积,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能量转化效率。[0106] 由于第三实施例与本实施例相互对应,因此本实施例可与第三实施例互相配合实施。第三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例中依然有效,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也同样可以实现,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三实施例中。[0107]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以及若干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正极与相邻的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正极通过第一导电结构电连接,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延伸负极与相邻的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负极通过第二导电结构电连接。[0108] 图14和图1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详细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相同或者相应的部分,以下将不做详细赘述。[0109] 参考图14,本实施例以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100为例进行具体介绍。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的延伸正极102与相邻的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500的正极通过第一导电结构501电连接,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的延伸负极103与相邻的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500的负极通过第二导电结构502电连接。

[0110] 具体地,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500包括发射极和背面钝化电池(PERC,PassivatedEmitterandRearCell)、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TOPCON,TunnelOxidePassivatingContacts)和双面电池等。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500的受光面和背光面都有电极,且一面为正极,另一面为负极。在本实施例中,以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500的受光面为正极为例进行具体介绍,在其他实施例中,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受光面为负极。[0111]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导电结构501和第二导电结构502为导线结构,第一导电结构501用于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的延伸正极102和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

500的正极电连接,第二导电结构502用于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的延伸负极103和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500的负极电连接。

[0112] 在另一个例子中,参考图15,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通过焊带实现,第一焊带601用于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的延伸正极102和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500的正极电连接,第二焊带602用于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的延伸负极103和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500的负极电连接。[011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和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500的位置关系仅为举例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实现,并不构成对本实施例的限定,在具体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需求设置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100和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500的位置关系。[0114] 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与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形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相比于非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形成太阳能电池组件,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受光面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能量转化效率。[0115] 由于第一实施例与本实施例相互对应,因此本实施例可与第一实施例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例中依然有效,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也同样可以实现,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例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例中。[0116]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声明:
“具有延伸电极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